购买选项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其中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KK系列)”,作者:[凯文•凯利]](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519e8taTgIL._SY346_.jpg)
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其中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KK系列) Kindle电子书
|
#1 亚马逊最畅销商品 在科学/科学研究中
广告
作者简介: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 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
推荐:
本世纪对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东西文库
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二十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凯文•凯利
这可能是1990 年代最重要的一本书。
——《长尾》作者克里斯•安德森
凯文•凯利的《失控》我给很多人推荐……如果我们面试一个大学生,他告诉我他看完了这本书,我肯定就录用他——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个秘诀。如果做互联网产品的不看一下这本书,我认为知识是不全面的。
——微信之父张小龙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本世纪对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东西文库
“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二十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凯文•凯利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东西文库
“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网络社区、网络经济、协作双赢、电子货币……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二十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凯文•凯利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凯文•凯利(Kevin Kelly) 译者:东西文库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生于1952年,被人们亲昵地称为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凯文•凯利(Kevin Kelly),生于1952年,被人们亲昵地称为KK。《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1984年,KK发起了第一届黑客大会(Hackers Conference)。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目录
第一章 人造与天生
1.1 新生物文明
1.2 生物逻辑的胜利
1.3 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
第二章 蜂群思维
2.1 蜜蜂之道:分布式管理
2.2 群氓的集体智慧
2.3 非匀质的看不见的手
2.4 认知行为的分散记忆
2.5 从量变到质变
2.6 群集的利与弊
2.7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第三章 有心智的机器
3.1 取悦有身体的机器
3.2 快速、廉价、失控
3.3 众愚成智
3.4 嵌套层级的优点
3.5 利用现实世界的反馈实现交流
3.6 无躯体则无意识
3.7 心智/躯体的黑盲性精神错乱
第四章 组装复杂性
4.1 生物——机器的未来
4.2 用火和软体种子恢复草原
4.3 通往稳定生态系统的随机路线
4.4 如何同时做好一切
4.5 艰巨的“拼蛋壳”任务
第五章 共同进化
5.1 放在镜子上的变色龙是什么颜色的?
5.2 生命之无法理喻之处
5.3 在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中保持平衡
5.4 岩石乃节奏缓慢的生命
5.5 不讲交情或无远见的合作
第六章 自然之流变
6.1 均衡即死亡
6.2 谁先出现,稳定性还是多样性?
6.3 生态系统:超有机体,抑或是身份作坊
6.4 变化的起源
6.5 生生不息的生命
6.6 负熵
6.7 第四个间断:生成之环
第七章 控制的兴起
7.1 古希腊的第一个人工自我
7.2 机械自我的成熟
7.3 抽水马桶:套套逻辑的原型
7.4 自我能动派
第八章 封闭系统
8.1 密封的瓶装生命
8.2 邮购盖亚
8.3 人与绿藻息息相关
8.4 巨大的生态技术玻璃球
8.5 在持久的混沌中进行的实验
8.6 另外一种合成生态系统
第九章 “冒出”的生态圈
9.1 一亿美元玻璃方舟的副驾驶
9.2 城市野草
9.3 有意的季节调配
9.4 生命科学的回旋加速器
9.5 终极技术
第十章 工业生态学
10.1 全天候、全方位的接入
……
第十一章 网络经济学
第十二章 电子货币
第十三章 上帝的游戏
第十四章 在形式的图书馆中
第十五章 人工进化
第十六章 控制的未来
第十七章 开放的宇宙
第十八章 有组织的变化之构架
第十九章 后达尔文主义
第二十章 沉睡的蝴蝶
第二十一章 水往高处流
第二十二章 预言机
第二十三章 整体、空洞、以及空间
第二十四章 九律
附录 人名索引
“失控”的协作与进化——翻译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1.1 新生物文明
1.2 生物逻辑的胜利
1.3 学会向我们的创造物低头
第二章 蜂群思维
2.1 蜜蜂之道:分布式管理
2.2 群氓的集体智慧
2.3 非匀质的看不见的手
2.4 认知行为的分散记忆
2.5 从量变到质变
2.6 群集的利与弊
2.7 网络是二十一世纪的图标
第三章 有心智的机器
3.1 取悦有身体的机器
3.2 快速、廉价、失控
3.3 众愚成智
3.4 嵌套层级的优点
3.5 利用现实世界的反馈实现交流
3.6 无躯体则无意识
3.7 心智/躯体的黑盲性精神错乱
第四章 组装复杂性
4.1 生物——机器的未来
4.2 用火和软体种子恢复草原
4.3 通往稳定生态系统的随机路线
4.4 如何同时做好一切
4.5 艰巨的“拼蛋壳”任务
第五章 共同进化
5.1 放在镜子上的变色龙是什么颜色的?
5.2 生命之无法理喻之处
5.3 在持久的摇摇欲坠状态中保持平衡
5.4 岩石乃节奏缓慢的生命
5.5 不讲交情或无远见的合作
第六章 自然之流变
6.1 均衡即死亡
6.2 谁先出现,稳定性还是多样性?
6.3 生态系统:超有机体,抑或是身份作坊
6.4 变化的起源
6.5 生生不息的生命
6.6 负熵
6.7 第四个间断:生成之环
第七章 控制的兴起
7.1 古希腊的第一个人工自我
7.2 机械自我的成熟
7.3 抽水马桶:套套逻辑的原型
7.4 自我能动派
第八章 封闭系统
8.1 密封的瓶装生命
8.2 邮购盖亚
8.3 人与绿藻息息相关
8.4 巨大的生态技术玻璃球
8.5 在持久的混沌中进行的实验
8.6 另外一种合成生态系统
第九章 “冒出”的生态圈
9.1 一亿美元玻璃方舟的副驾驶
9.2 城市野草
9.3 有意的季节调配
9.4 生命科学的回旋加速器
9.5 终极技术
第十章 工业生态学
10.1 全天候、全方位的接入
……
第十一章 网络经济学
第十二章 电子货币
第十三章 上帝的游戏
第十四章 在形式的图书馆中
第十五章 人工进化
第十六章 控制的未来
第十七章 开放的宇宙
第十八章 有组织的变化之构架
第十九章 后达尔文主义
第二十章 沉睡的蝴蝶
第二十一章 水往高处流
第二十二章 预言机
第二十三章 整体、空洞、以及空间
第二十四章 九律
附录 人名索引
“失控”的协作与进化——翻译后记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序言
我在二十岁那年用在一家货运中心打工挣的钱买了一张从新泽西到亚洲的机票。在此之前,我只结识过一位中国人,甚至连亚洲的饮食都没沾过。我不知道在这个离家万里的地方会碰到什么。当我到达的时候,我的钱包几乎空空如也;不过,我有的是时间。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我走遍了亚洲的许多国家,间或回到美国挣些钱,然后再去往那遥远的东方。那时候我还年轻,也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因此,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换一种方式思考。我开始领会到大型任务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方法并借助最少的规则来完成;我懂得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计划好。印度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画面始终浮现在我脑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慢慢悠悠的牛车,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体积庞大的货车,横冲直撞的公交车——车流混杂着羊群、牛群在仅有两条车道的路面上蠕动,却彼此相安无事。亚洲给了我新的视角。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我也不敢确定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想法与传统的亚洲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底向上而非自顶向下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统的优势,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连续性,等等。正因为此,当这本思想之书被翻译成中文时,我感到万分高兴。
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正是我在书中所讨论的一些想法,催生了你手中的这本中文版。它并非由一位专业的作者(自顶)来完成,而是由一些业余爱好者通过一个非常松散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协作(自底)完成的。我称这个过程为“蜂群思维”的体现,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众包”。虽然我自己在书中描绘了这种方法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行之有效,但当它成功用于我的这本书时,我仍然感到惊讶不已。
我是在1990年开始写这本书的,距今刚好有20年左右的时间。经常有人问我,在这20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需要做哪些更新?对于我亲爱的读者来说,好消息是,这本书在今天与在20年前同样有效,需要更新的仅仅是一些事例。研究人员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更好地证明我在20年前提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本身却很令人惊奇地“与时俱进”。
事实上,这本书在今天比在20年前更应景。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万维网,因特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仿真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绘图还很少见;电子货币尚不为人知。虚拟生活、去中心化的力量以及由机器构成的生态等概念,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太多意义。这些故事和逻辑看上去太抽象、太遥远。
而今天则一切都改变了。万维网,遍布全球的网络,由电话、iPad和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实时网络,还有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出现在我们眼前。我在这本书中所概括的原则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事实上,这本书如今在美国的销量要比它当初发行时的销量还要好。
这就是我说的好消息。坏消息是,在过了20年之后,我们对于如何使大规模复杂事物运作起来的理解仍然少有进展。我很遗憾地告知大家,不论是在人工生命还是机器人技术,抑或是生态学或仿真学领域中,并没有出现新的重大思想。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20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我很高兴这本书得以被翻译成中文。我寄望于一些中国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可以追本溯源到原始的研究论文,并继续深入下去,发明或发现全新的理念,从而使这本书彻底“过时”。若果真如此的话,我会认为我的作品是成功的。
希望你能开卷有益,并喜欢我的下一本书:《技术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凯文·凯利
2010年11月
于美国加州帕西菲卡市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在接下来的八年里,我走遍了亚洲的许多国家,间或回到美国挣些钱,然后再去往那遥远的东方。那时候我还年轻,也正是接受新事物的时候,也因此,亚洲改变了我的想法——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飞速的发展就发生在我眼前,我开始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换一种方式思考。我开始领会到大型任务如何通过去中心化的方法并借助最少的规则来完成;我懂得了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计划好。印度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画面始终浮现在我脑海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伫立不动的牛群,钻来钻去的自行车,慢慢悠悠的牛车,飞驰而过的摩托车,体积庞大的货车,横冲直撞的公交车——车流混杂着羊群、牛群在仅有两条车道的路面上蠕动,却彼此相安无事。亚洲给了我新的视角。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理念究竟从何而来;我也不敢确定地说,这本书中的想法就来自于亚洲,但我想,是亚洲使我准备好了接受这些想法。我认为其中的一些想法与传统的亚洲理念是有共鸣的,譬如说,自底向上而非自顶向下地构建事物,去中心化系统的优势,人造与天生之间的连续性,等等。正因为此,当这本思想之书被翻译成中文时,我感到万分高兴。
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正是我在书中所讨论的一些想法,催生了你手中的这本中文版。它并非由一位专业的作者(自顶)来完成,而是由一些业余爱好者通过一个非常松散的去中心化的网络协作(自底)完成的。我称这个过程为“蜂群思维”的体现,或者用一个更时髦的词——“众包”。虽然我自己在书中描绘了这种方法在自然界中是如何行之有效,但当它成功用于我的这本书时,我仍然感到惊讶不已。
我是在1990年开始写这本书的,距今刚好有20年左右的时间。经常有人问我,在这20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需要做哪些更新?对于我亲爱的读者来说,好消息是,这本书在今天与在20年前同样有效,需要更新的仅仅是一些事例。研究人员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来更好地证明我在20年前提出的想法,而这些想法本身却很令人惊奇地“与时俱进”。
事实上,这本书在今天比在20年前更应景。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万维网,因特网刚刚进入实用阶段;仿真处于初级阶段;计算机绘图还很少见;电子货币尚不为人知。虚拟生活、去中心化的力量以及由机器构成的生态等概念,即使是在美国,也没有太多意义。这些故事和逻辑看上去太抽象、太遥远。
而今天则一切都改变了。万维网,遍布全球的网络,由电话、iPad和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实时网络,还有可以自动驾驶的汽车,都出现在我们眼前。我在这本书中所概括的原则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事实上,这本书如今在美国的销量要比它当初发行时的销量还要好。
这就是我说的好消息。坏消息是,在过了20年之后,我们对于如何使大规模复杂事物运作起来的理解仍然少有进展。我很遗憾地告知大家,不论是在人工生命还是机器人技术,抑或是生态学或仿真学领域中,并没有出现新的重大思想。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是我们20年前就已知的,并且都在这本书中提及了。
我很高兴这本书得以被翻译成中文。我寄望于一些中国读者在读完本书后,可以追本溯源到原始的研究论文,并继续深入下去,发明或发现全新的理念,从而使这本书彻底“过时”。若果真如此的话,我会认为我的作品是成功的。
希望你能开卷有益,并喜欢我的下一本书:《技术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凯文·凯利
2010年11月
于美国加州帕西菲卡市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文摘
突然之间,加密对那些除了隐私之外似乎没什么好隐藏的普通人来说竟然变得有用之极。根植于网络中的点对点加密,同电子支付联姻,与日常的商业交易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了像传真机和信用卡一样的工具。
也是在突然之间,那些用自己的纳税钱资助了军方研发加密技术的公民们想要收回对这项技术的所有权了。
可是,政府(至少是美国政府)会以若干不合时宜的理由而拒绝将该技术还给人民。所以在1992年夏天,一个由富有创意的数学黑客、公民自由主义者、自由市场的鼓吹者、天才程序员、改旗易帜的密码学家以及其他各种前卫人士组成的松散联盟开始创造、拼凑甚或是盗用加密技术,并将其植人网络之中。他们管自己叫“密码朋克”。
1992年秋天的几个周六,我参加了蒂姆·梅还有其他大概十五个“密码反叛者”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举行的“密码朋克”月度会议。会议在一座毫不起眼的、挤满了小型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办公楼里举行。这种办公楼在硅谷到处都是。会议室内铺着一体的灰色地毯,还有一个会议桌。黄发披肩的会议主持人埃里克·休斯试图平息大声嘈杂的、固执己见的声音。他抓起笔在白板上潦草地写下了会议日程。他所写的与蒂姆·梅的数字签名遥相呼应:信誉,PGP加密,匿名邮件中继服务器②的更新,还有迪菲·海尔曼关于密钥交换的论文。
闲谈了一阵之后,这群人开始干正事了。上课时间到了。成员迪安‘特里布尔站到前面做对数字信誉研究的报告。如果你要跟某人做生意可你仅仅知道他/她的电子邮件名称,你怎么能肯定它们是合法的?特里布尔的建议是你可以从某种“信托代管”那里购买信誉——这是一种公司,类似于资格或证券公司,可以为某人提供担保,并为此收取费用。他阐释了博弈论中有关循环式谈判游戏——譬如囚徒困境——的结论,以及由此得到的启发:当游戏参与者不是只进行一次博弈,而是在同一局面下反复博弈时,收益会有所变化;在反复博弈所形成的关系中,信誉至关重要。大家讨论了在线买卖信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然后,特里布尔坐下,另一个成员站起来做简短发言。讨论以这种方式顺序进行。
身穿黑色皮衣且上面钉有各种饰钉的亚瑟·亚柏拉罕回顾了最近一些关于加密技术的论文。亚柏拉罕在投影仪上演示一叠画着各种方程的幻灯片,带着大家把数学证明过了一遍。很明显,数学内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轻松。坐在桌子周围的,是程序员(许多都是自学出来的)、工程师、咨询顾问——全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只有一个人有数学背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在亚伯拉罕讲话的时候,一个安静的成员提问到。“哦,我明白了,你忘了系数了”,另一个家伙回应到。“到底是。对x的,还是a对y的?”这些业余密码学钻研者们质疑着每一个论断,要求讲述者给予澄清,反复地琢磨,直到每个人都搞清楚。黑客的头脑、程序员那种要把事情干得最漂亮、找到最短路径的冲动,冲击着论文的学院做派。指着一个方程的一大片算式,迪安问到,“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都扔掉?”。这时后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问的好。我想我知道为什么。”接着这人解释起来,迪安则边听边点头。此时亚瑟环顾四周,看看是不是每个人都听懂了。然后他接着讲下一行;而那些听懂了的则给那些还没明白的人解释。很快屋子里到处是这样的声音“哦,这就是说你可以在网络设置上提供这种功能!嘿,强!”就这样,又一个分布式计算的工具诞生了;又一个组件从军事机密的遮蔽下传送到了互联网这个开放的网络;网络文化的基座上又添上了一块砖。
小组是通过密码朋克邮件列表这个虚拟网络空间来推广他们的努力的。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热衷于加密技术的人每天通过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互动,为了以低成本来实现他们的想法(比如数字签名),他们就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发送那些还在编写中的代码,或是讨论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政治和伦理含义。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也是在突然之间,那些用自己的纳税钱资助了军方研发加密技术的公民们想要收回对这项技术的所有权了。
可是,政府(至少是美国政府)会以若干不合时宜的理由而拒绝将该技术还给人民。所以在1992年夏天,一个由富有创意的数学黑客、公民自由主义者、自由市场的鼓吹者、天才程序员、改旗易帜的密码学家以及其他各种前卫人士组成的松散联盟开始创造、拼凑甚或是盗用加密技术,并将其植人网络之中。他们管自己叫“密码朋克”。
1992年秋天的几个周六,我参加了蒂姆·梅还有其他大概十五个“密码反叛者”在加州帕洛阿尔托举行的“密码朋克”月度会议。会议在一座毫不起眼的、挤满了小型高科技创业公司的办公楼里举行。这种办公楼在硅谷到处都是。会议室内铺着一体的灰色地毯,还有一个会议桌。黄发披肩的会议主持人埃里克·休斯试图平息大声嘈杂的、固执己见的声音。他抓起笔在白板上潦草地写下了会议日程。他所写的与蒂姆·梅的数字签名遥相呼应:信誉,PGP加密,匿名邮件中继服务器②的更新,还有迪菲·海尔曼关于密钥交换的论文。
闲谈了一阵之后,这群人开始干正事了。上课时间到了。成员迪安‘特里布尔站到前面做对数字信誉研究的报告。如果你要跟某人做生意可你仅仅知道他/她的电子邮件名称,你怎么能肯定它们是合法的?特里布尔的建议是你可以从某种“信托代管”那里购买信誉——这是一种公司,类似于资格或证券公司,可以为某人提供担保,并为此收取费用。他阐释了博弈论中有关循环式谈判游戏——譬如囚徒困境——的结论,以及由此得到的启发:当游戏参与者不是只进行一次博弈,而是在同一局面下反复博弈时,收益会有所变化;在反复博弈所形成的关系中,信誉至关重要。大家讨论了在线买卖信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新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然后,特里布尔坐下,另一个成员站起来做简短发言。讨论以这种方式顺序进行。
身穿黑色皮衣且上面钉有各种饰钉的亚瑟·亚柏拉罕回顾了最近一些关于加密技术的论文。亚柏拉罕在投影仪上演示一叠画着各种方程的幻灯片,带着大家把数学证明过了一遍。很明显,数学内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轻松。坐在桌子周围的,是程序员(许多都是自学出来的)、工程师、咨询顾问——全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但只有一个人有数学背景。“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就在亚伯拉罕讲话的时候,一个安静的成员提问到。“哦,我明白了,你忘了系数了”,另一个家伙回应到。“到底是。对x的,还是a对y的?”这些业余密码学钻研者们质疑着每一个论断,要求讲述者给予澄清,反复地琢磨,直到每个人都搞清楚。黑客的头脑、程序员那种要把事情干得最漂亮、找到最短路径的冲动,冲击着论文的学院做派。指着一个方程的一大片算式,迪安问到,“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些都扔掉?”。这时后面传过来一个声音:“问的好。我想我知道为什么。”接着这人解释起来,迪安则边听边点头。此时亚瑟环顾四周,看看是不是每个人都听懂了。然后他接着讲下一行;而那些听懂了的则给那些还没明白的人解释。很快屋子里到处是这样的声音“哦,这就是说你可以在网络设置上提供这种功能!嘿,强!”就这样,又一个分布式计算的工具诞生了;又一个组件从军事机密的遮蔽下传送到了互联网这个开放的网络;网络文化的基座上又添上了一块砖。
小组是通过密码朋克邮件列表这个虚拟网络空间来推广他们的努力的。来自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热衷于加密技术的人每天通过互联网上的“邮件列表”互动,为了以低成本来实现他们的想法(比如数字签名),他们就在这个虚拟的空间发送那些还在编写中的代码,或是讨论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政治和伦理含义。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后记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本书过于技术化了,不适合阅读。这的确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事实上,那些有机会先睹为快的朋友们都告诉我,每读上一小节,他们都要停下来,想一想,甚至还要休息一下。不过,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表示,这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书,是一部思想之书、智慧之书。
这样一部读着都很“辛苦”的书,其翻译过程就更不必说了。但翻译的辛苦,并不是值得在这里大书特书的事情——翻译本就是一件苦差事。这部书的翻译过程之所以与众不同,正在于它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本书中的思想。
翻译工作早在2008年5月就开始了。起初只有一位译者——同时身为清华数学系的学士学位和北大哲学系的准博士学位。我们在评估原作后一致认为,这样一个“大部头”,绝不能采用多人协作的方式,否则很难保证质量。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其实也是一个近于“荒谬”的结论。上世纪也曾有很多高质量的译著,是由团队协作完成的。只不过后来,地理上聚在一起的团队不复存在,翻译似乎成了“一个人的战斗”,即使有多人参与,也往往是编辑在时间的压力下将原作分成几块,包给不同的译者分头完成而已。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这样一部读着都很“辛苦”的书,其翻译过程就更不必说了。但翻译的辛苦,并不是值得在这里大书特书的事情——翻译本就是一件苦差事。这部书的翻译过程之所以与众不同,正在于它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本书中的思想。
翻译工作早在2008年5月就开始了。起初只有一位译者——同时身为清华数学系的学士学位和北大哲学系的准博士学位。我们在评估原作后一致认为,这样一个“大部头”,绝不能采用多人协作的方式,否则很难保证质量。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其实也是一个近于“荒谬”的结论。上世纪也曾有很多高质量的译著,是由团队协作完成的。只不过后来,地理上聚在一起的团队不复存在,翻译似乎成了“一个人的战斗”,即使有多人参与,也往往是编辑在时间的压力下将原作分成几块,包给不同的译者分头完成而已。 --此文字指其他 kindle_edition 版本。
基本信息
- ASIN : B016XJW9EG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5年12月1日)
- 出版日期 : 2010年12月1日
- 品牌 : 中信出版社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1332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已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738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1,174名Kindle商店 (查看商品销售排行榜Kindle商店)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4 颗星,最多 5 颗星
4.4星,共 5 星
149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
107 个顾客评论
热门评论
现在无法筛选评论。请稍后再试。
2021年8月9日
报告滥用情况
已确认购买
一直没有勇气去读这本貌似非常技术的专著,直到本月,因为台风的影响,很多安排取消,正好开始阅读。应该说,这是难得的非常深度思考的一本书,对于未来的社会洞察,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超前。在看书的过程中,很多触类旁通的感受,应该对于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等很多领域,都有非常提纲挈领的触动。值得再看。
1 个人发现此评论有用
有帮助
2018年11月17日
已确认购买
作者内容全五分,稀烂的翻译毁书不卷,感觉翻译要么不用心要么自己都看不懂就上赶着乱翻,很多句子意思模糊不清,翻译甚至让句子故意抽象化,你要看到后面才理解翻译乱翻的内容,遣词造句拗口生僻,完全能好好说的,翻译偏不,捏着鼻子看得超难受
2016年5月17日
已确认购买
我现在只看到这本书的百分之二十,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每一个有知识的中国人都该看这本书。不断刷新你的观念,有同意的,有豁然开朗的,也有不甚了解或认可的。无论怎样,这都是一本卓越非凡的书,对于你的思维与认知,非常实际,让你明白自己是多么的墨守成规,也是多么的接近真理,而且那么充满激情与希望。不要觉得自己读得慢,因为你在不断的思考,世界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在我脑海中重塑或者是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看事情的另一面,原来自然如此强大,而人类如此伟大。
2015年7月10日
已确认购买
在Kindle上利用碎片时间看完这本大部头(是的,大部头,因为我又买了一本纸质版)还是有些辛苦的,如同后记里的译者所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本书过于技术化了 ,不适合阅读 。这的确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 。事实上 ,那些有机会先睹为快的朋友们都告诉我 ,每读上一小节 ,他们都要停下来 ,想一想 ,甚至还要休息一下 。不过 ,他们也无一例外地表示 ,这是一部真正有价值的书 ,是一部思想之书 、智慧之书 。”和我的体会一样,真的是需要读一段就停下来想想才行,否则觉得白读了,没进脑子里去。
怪不得这么多人推荐,这本书系统总结了各种技术和社会变化(或曰,进化)的趋势,并对未来提出建议,核心就在最后总结的“九律”中。这本书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其规律和观点,包括一些对未来的预测,都在二十年后纷纷验证和实现,这确实是思想和理论的伟大之处。
从“九律”来看,不仅是科技,而且包括人类社会、经济、金融、管理,都是可以适用的,尤其是在创新方面。这里面很多想法,颠覆了我过去对一些管理模式的理解和看法。高度集中也许走到了极限,或者还会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意义;但分布式、自下而上、包容性架构,也许更加适合未来。不得不联想到张瑞敏对海尔集团的改造,不就是创造了一个蜂群式的包容性架构吗?“互联网+”,如果体现在组织架构方面,不也是要把分布式、弹性柔性架构纳入整个业务价值链吗?重新思考“九律”,对我们下一步的嬗变与转型,都会有指导意义。
虽然这书有些老了,但仍绝对值得作为经典来看。期待作者的改版。
怪不得这么多人推荐,这本书系统总结了各种技术和社会变化(或曰,进化)的趋势,并对未来提出建议,核心就在最后总结的“九律”中。这本书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而其规律和观点,包括一些对未来的预测,都在二十年后纷纷验证和实现,这确实是思想和理论的伟大之处。
从“九律”来看,不仅是科技,而且包括人类社会、经济、金融、管理,都是可以适用的,尤其是在创新方面。这里面很多想法,颠覆了我过去对一些管理模式的理解和看法。高度集中也许走到了极限,或者还会有其存在的空间和意义;但分布式、自下而上、包容性架构,也许更加适合未来。不得不联想到张瑞敏对海尔集团的改造,不就是创造了一个蜂群式的包容性架构吗?“互联网+”,如果体现在组织架构方面,不也是要把分布式、弹性柔性架构纳入整个业务价值链吗?重新思考“九律”,对我们下一步的嬗变与转型,都会有指导意义。
虽然这书有些老了,但仍绝对值得作为经典来看。期待作者的改版。
2018年12月16日
已确认购买
断断续续很久才看完这本!就像最后一章节翻译者写到的,你可以独立的看每个章节的内容、有时也许需要中断、多读几遍,不得不说 这本书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从很多方面与当前科技、知识(包括经济)结合进行了阐述),但是翻译者们提供了很多得索引和备注,解释或者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和查询的方向。
2017年8月31日
已确认购买
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即便不当做更深的思考、不是将它其中的观点作为研究内容,也可以单纯从里面的崭新视角感到乐趣,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