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定价: | ¥32.30 |
Kindle电子书价格: | ¥16.75 |

下载免费的 Kindle 阅读软件,即可立即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上阅读 Kindle 电子书 - 无需 Kindle 设备。了解更多信息
使用 Kindle 网页版即时在浏览器上阅读。
使用手机摄像头 - 扫描以下代码并下载 Kindle 阅读软件。

![“枯枝败叶(《百年孤独》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名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序篇,莫言、余华力荐)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系列 6)”,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https://images-cn.ssl-images-amazon.cn/images/I/51rrBKm8-3L._SY346_.jpg)
枯枝败叶(《百年孤独》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名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序篇,莫言、余华力荐) (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系列 6) Kindle电子书
广告
内容介绍:
《枯枝败叶》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成名作。故事发生在《百年孤独》的小镇马孔多。讲述马孔多镇一家祖孙三代在一个大夫死后为其收殓的半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折射出小镇被香蕉公司侵入后二十余年来的变迁。
因其具有《百年孤独》雏形而被誉为“《百年孤独》序篇”,开启了马尔克斯日后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编辑推荐:
★ 加西亚·马尔克斯成名作★《百年孤独》序篇
★ “马孔多的礼拜三,正是埋葬魔鬼的好日子。”
★ 惟一正式授权,按马尔克斯指定版本译出,无任何删节
★ 从写《枯枝败叶》的那一刻起,我要做的惟一件事,便是成为这个世界上zui好的作家,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加西亚·马尔克斯
★ “蓦地,香蕉公司好似一阵旋风刮到这里,在小镇中心扎下根来。尾随其后的是‘枯枝败叶’,一堆由其他地方的人类渣滓和物质垃圾组成的杂乱和喧嚣。‘枯枝败叶’冷酷无情。‘枯枝败叶’臭气熏天。”
名人推荐:
在我的所有作品中,让我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就像《枯枝败叶》的主人公,他的一辈子就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枯枝败叶》这个故事始于我对自己的回忆。回忆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坐在大厅角落的一把椅子上。——加西亚·马尔克斯
媒体推荐:
★ 在我的所有作品中,让我满意的是描写孤独的书,就像《枯枝败叶》的主人公,他的一辈子就是在孤独中度过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枯枝败叶》这个故事始于我对自己的回忆。回忆的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坐在大厅角落的一把椅子上。——加西亚·马尔克斯
★ 在《枯枝败叶》中,我们能同时看到马尔克斯的早期与晚期风格,令人激赏。——《新闻周刊》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Márquez),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作品被认为是“22世纪的文学标杆”,影响滋养了几代中文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短篇小说集《世上zui美的溺水者》《礼拜二午睡时刻》,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非虚构文学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等。
来自出版社
![]() |
![]() |
![]() |
![]() |
![]() |
|
---|---|---|---|---|---|
爱情和其他魔鬼 | 枯枝败叶 |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 苦妓回忆录 | |
内容简介 | 万物都和爱有关 ,献给浸在泪水之中的人们。 | 马尔克斯成名作。《百年孤独》“序篇”。 | 被多次模仿的马尔克斯式对白。“20世纪小说中无法忘怀的人物”。 | 马尔克斯的一个朋友在全镇人面前惨遭杀害。“我如此急切地想要讲述这桩案件,也许是它确定了我的作家生涯。” | 马尔克斯小说封笔之作。探索纯洁的、不可能的爱。 |
![]() |
![]() |
![]() |
![]() |
![]() |
|
---|---|---|---|---|---|
礼拜二午睡时刻 | 世上zui美的溺水者 | 蓝狗的yanjing | 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 |
内容简介 | 这些故事与冷酷的官方无关,关于普通人面对逆境时的作为。 | 欢迎来到马尔克斯的暗黑童话世界! | 马尔克斯的14种孤独。每一个感到过孤独的人,都不可错过! | 落魄青年马尔克斯和他朋友们的欧漂故事。 | 纪实报道。由于揭露皮诺切特军事政府独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毁。 |
![]() |
![]() |
![]() |
![]() |
![]() |
|
---|---|---|---|---|---|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 |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 番石榴飘香 | 我不是来演讲的 | 活着为了讲述 | |
内容简介 | 《毒枭》主人公原型。记述了人质的严酷遭遇,以及营救者与绑匪进行的匪夷所思的谈判。 | 马尔克斯对海难幸存者为期20天的采访纪实。揭露海难真相,惹怒当局,马尔克斯遭受死亡威胁,被迫流亡海外…… | 门多萨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谈话录,内容涉及马尔克斯人生的各个方面。 | 收录马尔克斯1944年到2007年间的公开演讲。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 | 马尔克斯的自传。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
商品描述
媒体推荐
让我们在“山之王国的约翰”带领下,在高山流水间,在溪流草场上,寻找与灵魂、宇宙、天堂相通的路径。
——约翰·缪尔
以其对美国风景丰富而文彩四射的描述,对植物、树木和岩石博学的编目,对自洪荒时代以来沧海桑田的直觉的再创造式的地理叙事,缪尔吸引了现代读者的注意力。
——《环境主义者书架》
——约翰·缪尔
以其对美国风景丰富而文彩四射的描述,对植物、树木和岩石博学的编目,对自洪荒时代以来沧海桑田的直觉的再创造式的地理叙事,缪尔吸引了现代读者的注意力。
——《环境主义者书架》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缪尔 (1838—1914) ,自然主义者,现代环保运动发起人,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1838 年出生于苏格兰,童年时就能背诵《圣经》,11 岁随全家移民至美国威斯康星州温泉湖。他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在威斯康星州历史学会展出的43 个展品中,有27 项都是他的发明。他是一位激情的探险家,曾经在雷雨天把自己绑在随风摇摆的树端,感受自然的力量!他是一位著名的生态作家,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亨利•梭罗、约翰•缪尔等人的作品是“可以并存于书架上的自然文学典范”。他是环保运动的领袖,创建了美国重要的环保组织塞拉俱乐部。他把对自然的热爱化作极富感染力的文字,他关于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山脉的探险随笔《夏季走过山间》世界广为流传。1914年,缪尔因肺炎去世。为了纪念缪尔,美国和苏格兰有20 多个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与羊群一起穿越山麓丘陵/1
第二章 在默塞德河的北支流露营/22
第三章 面包荒/55
第四章 向高山进发/63
第五章 优胜美地/84
第六章 霍夫曼山和特纳亚湖/108
第七章 一次奇妙的经历/128
第八章 莫诺山道/140
第九章 血峡和莫诺湖/154
第十章 托鲁姆涅营地/166
第十一章 回到低地/183
译后记/193
第一章 与羊群一起穿越山麓丘陵/1
第二章 在默塞德河的北支流露营/22
第三章 面包荒/55
第四章 向高山进发/63
第五章 优胜美地/84
第六章 霍夫曼山和特纳亚湖/108
第七章 一次奇妙的经历/128
第八章 莫诺山道/140
第九章 血峡和莫诺湖/154
第十章 托鲁姆涅营地/166
第十一章 回到低地/183
译后记/193
序言
关于《夏季走过山间》
1868年3月,缪尔到达三藩市。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他前往优胜美地的一周旅行。这次旅行使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地区。1869年6月,曾经雇用过缪尔几周的牧场主德莱尼(P.Delaney)再次雇用缪尔。在随后这一年夏天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直跟羊群在优胜美地区域活动。我们翻译的这本书就是他这3个月的山中日记。这本日记到了43年后的1911年6月才正式出版。我想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本书的特点。
1.表现了缪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激情
正如上文所述,缪尔是最早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当代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人类沙文主义)的学者,他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说:“岩石、山峦、溪流、植物、湖泊、草坪、森林、花园、鸟雀、野兽和昆虫似乎都在召唤我们,邀请我们到它们中间去,去学习它们的历史和相互的关系。”(0901日记,下面的援引均省略“日记”二字)这本书处处表现了缪尔对大自然中万物的热爱。例如“森林,还有湖泊、草地和快活歌唱的溪流也似乎非常熟稔,似乎亲密无间。我愿意永远生活在它们之间。在这里,只要有面包和水,我就能心满意足了。即使不允许我漫游或者攀登,而是将我绑在哪片草坪或者树丛间的树桩或者树枝上,我也能永远感到满足。每天沐浴在这样的美景下,观看群山变幻无穷的表情,欣赏低地人永远梦想不到的闪烁星斗,体味四季的轮回变换,倾听水、风和鸟儿的歌声,那陶然之乐是无涯无际的。”(0820)对自然美的感性体认和浓浓的爱意能达到如此程度是十分感人的。此外,他对水滴(0719)、对瀑布(0804)、对各类松树(0727)、对蜥蜴(0613)、对松鼠和林鼠(0701)、对蚂蚱(0721)、对鹿(0722)、对花栗鼠(0731)、对高山鹌鹑等鸟(0801)近距离的描述也表现他对大自然的激赏、赞叹,对维护自然生态重要性的理性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他细腻的感觉和他精致的笔触。
2.表现了缪尔杰出的批判精神
缪尔对人给大自然造成的损害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说人是熊的“险诈兄弟”(0721);他认为放牧给草地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他把羊叫作“长蹄子的蝗虫”(0616)和“长着羊毛的蝗虫”(0618;0710);他直接批评淘金热给土地造成伤害(0616)。有时候他在描述动物时会像挥舞钩连枪似的,顺便钩上人类的劣根性:“狮子、豹子、狼、土狼和美洲狮因饥饿所迫也会吃人。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也许在陆地动物中,老虎可以说是唯独的一种吃人的动物,当然,我们没把人类自己也计算进去。”(0814)这种对人的批判是何等的入木三分!缪尔的笔尖蘸着对自然万物的无尽的爱,但是有时候他会借着描述动物的机会间接地批判人类。例如他描写山中的小黑蚁,说“它们那弯曲的像冰勾(ice-hooks)一样的颚占据了身体的大部分,为这些武器派上用场似乎是它们生存的主要目标和乐趣。……我不能理解它们凶残的勇气有什么必要,似乎毫无道理可说。……它们却是无时无刻不在战斗,在任何能找到下口的地方撕咬。”这与我们人类中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心理何其相似乃尔!缪尔继续评论:“当我思忖着这样凶残的生物能够分布得如此广泛,壁垒如此森严牢固之时,我认识到,要想把世界置于全面的和平和友爱的规则之下,我们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0613)这种批判的矛头是十分尖锐的。一天,有一群羊走失了,找到他们的时候,缪尔写道:“我们来到那怯生生挤作一团的沉默羔羊身边。很明显,它们在这个地方待了整整一夜加上整整一个上午,不敢出去觅食。就像我们知道的某些人一样,它们虽然逃离了管束,却又害怕获得的自由,不知道该拿自由怎么办,所以似乎很高兴地回到原来熟悉的牢笼中去。”(0617)这种对普世价值的直接评论说明缪尔不是浑浑噩噩或者良知匮乏的精神聋瞽。他是对正义人类普世价值的热情歌者!
3.表现了缪尔的渊博知识和科学精神
“云占了整个天空的百分之……”,缪尔常常用这样的方式记录每天天空的云量,让人有一种感觉:他是在写科学报告。他每到一处都要估算山峦的高度、溪流和瀑布的长度和流动速度,丈量各种树和花的高度和直径,甚至一一统计某种花所开的总数。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如下的记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了另外一棵华美的金杯橡树(goldcup oak),直径有6英尺;另外,我还发现了一棵道格拉斯云杉(Douglas spruce),直径有7英尺,同时还有一株蔓百合(strppholirion),枝茎身长8英尺,开了60朵玫瑰色的花。”(0615)。他如数家珍地记录和描述百种以上的花卉、几十种不同的树种以及各种林中动物和鸟雀。上文谈到过,他于1871年首次提出的峡谷的出现是源于冰川运动的理论在这本书中也有不少具体而微的描述:“湖泊和草场,位于古老冰川流经航道的最陡峭部分的底部;在那里,冰川当年对大地挖凿铲轧得最为严重。……圆顶丘、山脊和横岭的形状也显示了冰川所带来的影响……冰川在或覆盖似的扫荡,或流经,或向下铲磨时产生的最大压力和气势,造成了它们现在的形貌;它们得以幸存,要么是抵抗力最强大,要么就是位于最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下。”(0901)这样的学术论断充分表现了缪尔作为优秀地质学家的学术自信。此外,在0808、0809、0811、0812、0813、0821、0826、0907的日记中都有对冰川作用的或详或略的描述。这些深入浅出的描述使我们这些对高深奥博的地质学一无所知的外行也会对冰川同峡谷地貌的关系获得清晰的了解。
4. 表现了缪尔高超的文学才能
缪尔的文笔有时候十分幽默,例如“特别是他的裤子,由于油脂和树脂的混合物所起的作用,变得格外地有黏着力,所以松针、树皮的薄片和纤维、头发、云母片、石英石和角闪石的微粒等,羽毛、种翅、蛾子和蝴蝶的翅膀、无数昆虫的腿或者触须,甚至整个的昆虫,如小甲虫、蛾子和蚊子,花瓣、花粉的粉尘,简直可以说,这整个地区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质的小块都黏附在他的裤子上,并且非常牢固地嵌在里面。尽管他远不是什么博物学家,可是他收集了所有东西的残缺标本,变得很富有,这是他所不知道的。而且,由于空气纯净,标本又都压在松脂的含有沥青的‘温床’中,所以其保鲜都还过得去。人类是一个小宇宙,起码我们的牧羊人,或者说他的裤子标明了这一事实。他这套珍贵的工作服从没脱下来过,没人知道这裤子他穿了多少年头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裤子的厚度和同心圆的结构猜出一二。这裤子没有越穿越薄,反而越来越厚,其逐渐堆积的层理在地质学上的意义可是不小的噢。”其文笔的诙谐和风趣难道不让人拍案称奇?
有时候缪尔会夹叙夹议,“现在,我们身处群山之中,群山也融入我们的体内,点燃我们的热情,拨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填满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我们这血肉之躯对于身边的美似乎像玻璃一样透明,仿佛真真切切地成为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空气、树木、溪流和岩石一起在太阳的光波中震颤。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非老态龙钟,也非青春年少,身体既非罹病,也非康健,一切都进入地老天荒的永恒之中!就在这个时刻,我同大地和蓝天一样,没有食物或者呼吸那样的肉身需求。这是多么神秘的突变啊!如此幡然,如此彻底!过往的形骸物欲之累在记忆中已经恍惚,依稀只是作为立身阅世的凭依。此时在生命的卓异新境中,我们似乎从来都是如此地历久弥新!”(0606)这段融记叙、描写和议论于一身的文字间流露出他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文笔。至于他几乎无处不用的隐喻尤其表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出机杼的诗人情怀!
5.表现了缪尔的诚挚的宗教热情
大科学家牛顿说:“上帝的《圣经》是最崇高的哲学。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淑世的史书”。大政治家杰弗逊说:“我曾屡次说,且要继续说,精读《圣经》可以造就更好的公民、更好的父亲、更好的丈夫。”在这里,我们不是作《圣经》和基督教的宣传,只是想说,我们可以不信基督教,不信别的宗教,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如上的真诚信仰。人类一切伟大的信念都来自于信仰,一个信仰真空的国度必然是腐败充斥!必然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的破坏!上文讲到,缪尔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宗教训练,他对上帝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纯真热情。例如“在它的光照下,万物都似乎同样神圣,仿佛打开了千百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上帝”(0623);“这是收获颇丰的一天,没有刻意的预计就开始了,又结束了。尘寰中的永恒,仁慈的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礼物”(0721);“念及这一点,不由感慨生命的如斯短暂。不过,没有关系。在这样神圣的天国荣耀中哪怕停驻一天,那么生活、辛劳和挨饿也都是值得的”(0804)。而下面的评论尤其令人深思:“这些山丘和树林是上帝的第一圣殿。越是砍倒树木建成各类大小教堂,上帝本身似乎离得越远,身影越是模糊。用石头做的教堂也是一样的后果。”(0724)缪尔在这里把大自然当作“上帝的第一圣殿”,把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同上帝的旨意合而为一!而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本身的这一思想正是19世纪斯宾诺莎泛神论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不信上帝,可以不信斯宾诺莎,但是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也是国粹的题中应有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及“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从正面阐述“敬天”的道理;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及“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都是强调要尊崇自然之道,不要一味地追求“人定胜天”,一味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味地“向大自然进军,向大自然索取”!我们现在从理性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重要的是不要“口惠而实不至”,要超越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在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方面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中,作一丝不苟的努力。在这个领域,约翰·缪尔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把它也当作普世价值,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吧!
刘英凯
2010年5月3日于深圳
1868年3月,缪尔到达三藩市。不久之后就开始了他前往优胜美地的一周旅行。这次旅行使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地区。1869年6月,曾经雇用过缪尔几周的牧场主德莱尼(P.Delaney)再次雇用缪尔。在随后这一年夏天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一直跟羊群在优胜美地区域活动。我们翻译的这本书就是他这3个月的山中日记。这本日记到了43年后的1911年6月才正式出版。我想通过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本书的特点。
1.表现了缪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激情
正如上文所述,缪尔是最早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当代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人类沙文主义)的学者,他认为,人类与万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说:“岩石、山峦、溪流、植物、湖泊、草坪、森林、花园、鸟雀、野兽和昆虫似乎都在召唤我们,邀请我们到它们中间去,去学习它们的历史和相互的关系。”(0901日记,下面的援引均省略“日记”二字)这本书处处表现了缪尔对大自然中万物的热爱。例如“森林,还有湖泊、草地和快活歌唱的溪流也似乎非常熟稔,似乎亲密无间。我愿意永远生活在它们之间。在这里,只要有面包和水,我就能心满意足了。即使不允许我漫游或者攀登,而是将我绑在哪片草坪或者树丛间的树桩或者树枝上,我也能永远感到满足。每天沐浴在这样的美景下,观看群山变幻无穷的表情,欣赏低地人永远梦想不到的闪烁星斗,体味四季的轮回变换,倾听水、风和鸟儿的歌声,那陶然之乐是无涯无际的。”(0820)对自然美的感性体认和浓浓的爱意能达到如此程度是十分感人的。此外,他对水滴(0719)、对瀑布(0804)、对各类松树(0727)、对蜥蜴(0613)、对松鼠和林鼠(0701)、对蚂蚱(0721)、对鹿(0722)、对花栗鼠(0731)、对高山鹌鹑等鸟(0801)近距离的描述也表现他对大自然的激赏、赞叹,对维护自然生态重要性的理性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他细腻的感觉和他精致的笔触。
2.表现了缪尔杰出的批判精神
缪尔对人给大自然造成的损害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说人是熊的“险诈兄弟”(0721);他认为放牧给草地造成极大的破坏,所以他把羊叫作“长蹄子的蝗虫”(0616)和“长着羊毛的蝗虫”(0618;0710);他直接批评淘金热给土地造成伤害(0616)。有时候他在描述动物时会像挥舞钩连枪似的,顺便钩上人类的劣根性:“狮子、豹子、狼、土狼和美洲狮因饥饿所迫也会吃人。但是在正常情况下,也许在陆地动物中,老虎可以说是唯独的一种吃人的动物,当然,我们没把人类自己也计算进去。”(0814)这种对人的批判是何等的入木三分!缪尔的笔尖蘸着对自然万物的无尽的爱,但是有时候他会借着描述动物的机会间接地批判人类。例如他描写山中的小黑蚁,说“它们那弯曲的像冰勾(ice-hooks)一样的颚占据了身体的大部分,为这些武器派上用场似乎是它们生存的主要目标和乐趣。……我不能理解它们凶残的勇气有什么必要,似乎毫无道理可说。……它们却是无时无刻不在战斗,在任何能找到下口的地方撕咬。”这与我们人类中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斗争”心理何其相似乃尔!缪尔继续评论:“当我思忖着这样凶残的生物能够分布得如此广泛,壁垒如此森严牢固之时,我认识到,要想把世界置于全面的和平和友爱的规则之下,我们似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0613)这种批判的矛头是十分尖锐的。一天,有一群羊走失了,找到他们的时候,缪尔写道:“我们来到那怯生生挤作一团的沉默羔羊身边。很明显,它们在这个地方待了整整一夜加上整整一个上午,不敢出去觅食。就像我们知道的某些人一样,它们虽然逃离了管束,却又害怕获得的自由,不知道该拿自由怎么办,所以似乎很高兴地回到原来熟悉的牢笼中去。”(0617)这种对普世价值的直接评论说明缪尔不是浑浑噩噩或者良知匮乏的精神聋瞽。他是对正义人类普世价值的热情歌者!
3.表现了缪尔的渊博知识和科学精神
“云占了整个天空的百分之……”,缪尔常常用这样的方式记录每天天空的云量,让人有一种感觉:他是在写科学报告。他每到一处都要估算山峦的高度、溪流和瀑布的长度和流动速度,丈量各种树和花的高度和直径,甚至一一统计某种花所开的总数。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如下的记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发现了另外一棵华美的金杯橡树(goldcup oak),直径有6英尺;另外,我还发现了一棵道格拉斯云杉(Douglas spruce),直径有7英尺,同时还有一株蔓百合(strppholirion),枝茎身长8英尺,开了60朵玫瑰色的花。”(0615)。他如数家珍地记录和描述百种以上的花卉、几十种不同的树种以及各种林中动物和鸟雀。上文谈到过,他于1871年首次提出的峡谷的出现是源于冰川运动的理论在这本书中也有不少具体而微的描述:“湖泊和草场,位于古老冰川流经航道的最陡峭部分的底部;在那里,冰川当年对大地挖凿铲轧得最为严重。……圆顶丘、山脊和横岭的形状也显示了冰川所带来的影响……冰川在或覆盖似的扫荡,或流经,或向下铲磨时产生的最大压力和气势,造成了它们现在的形貌;它们得以幸存,要么是抵抗力最强大,要么就是位于最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下。”(0901)这样的学术论断充分表现了缪尔作为优秀地质学家的学术自信。此外,在0808、0809、0811、0812、0813、0821、0826、0907的日记中都有对冰川作用的或详或略的描述。这些深入浅出的描述使我们这些对高深奥博的地质学一无所知的外行也会对冰川同峡谷地貌的关系获得清晰的了解。
4. 表现了缪尔高超的文学才能
缪尔的文笔有时候十分幽默,例如“特别是他的裤子,由于油脂和树脂的混合物所起的作用,变得格外地有黏着力,所以松针、树皮的薄片和纤维、头发、云母片、石英石和角闪石的微粒等,羽毛、种翅、蛾子和蝴蝶的翅膀、无数昆虫的腿或者触须,甚至整个的昆虫,如小甲虫、蛾子和蚊子,花瓣、花粉的粉尘,简直可以说,这整个地区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质的小块都黏附在他的裤子上,并且非常牢固地嵌在里面。尽管他远不是什么博物学家,可是他收集了所有东西的残缺标本,变得很富有,这是他所不知道的。而且,由于空气纯净,标本又都压在松脂的含有沥青的‘温床’中,所以其保鲜都还过得去。人类是一个小宇宙,起码我们的牧羊人,或者说他的裤子标明了这一事实。他这套珍贵的工作服从没脱下来过,没人知道这裤子他穿了多少年头了,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裤子的厚度和同心圆的结构猜出一二。这裤子没有越穿越薄,反而越来越厚,其逐渐堆积的层理在地质学上的意义可是不小的噢。”其文笔的诙谐和风趣难道不让人拍案称奇?
有时候缪尔会夹叙夹议,“现在,我们身处群山之中,群山也融入我们的体内,点燃我们的热情,拨动我们的每一根神经,填满我们的每一个毛孔和细胞。我们这血肉之躯对于身边的美似乎像玻璃一样透明,仿佛真真切切地成为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空气、树木、溪流和岩石一起在太阳的光波中震颤。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既非老态龙钟,也非青春年少,身体既非罹病,也非康健,一切都进入地老天荒的永恒之中!就在这个时刻,我同大地和蓝天一样,没有食物或者呼吸那样的肉身需求。这是多么神秘的突变啊!如此幡然,如此彻底!过往的形骸物欲之累在记忆中已经恍惚,依稀只是作为立身阅世的凭依。此时在生命的卓异新境中,我们似乎从来都是如此地历久弥新!”(0606)这段融记叙、描写和议论于一身的文字间流露出他细腻的情感和高超的文笔。至于他几乎无处不用的隐喻尤其表现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出机杼的诗人情怀!
5.表现了缪尔的诚挚的宗教热情
大科学家牛顿说:“上帝的《圣经》是最崇高的哲学。我从《圣经》中所找到的真理事实多过任何淑世的史书”。大政治家杰弗逊说:“我曾屡次说,且要继续说,精读《圣经》可以造就更好的公民、更好的父亲、更好的丈夫。”在这里,我们不是作《圣经》和基督教的宣传,只是想说,我们可以不信基督教,不信别的宗教,但是我们不能没有如上的真诚信仰。人类一切伟大的信念都来自于信仰,一个信仰真空的国度必然是腐败充斥!必然是对自然环境的无休止的破坏!上文讲到,缪尔自幼接受了严格的宗教训练,他对上帝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纯真热情。例如“在它的光照下,万物都似乎同样神圣,仿佛打开了千百扇窗户让我们看到上帝”(0623);“这是收获颇丰的一天,没有刻意的预计就开始了,又结束了。尘寰中的永恒,仁慈的上帝送给我的一份礼物”(0721);“念及这一点,不由感慨生命的如斯短暂。不过,没有关系。在这样神圣的天国荣耀中哪怕停驻一天,那么生活、辛劳和挨饿也都是值得的”(0804)。而下面的评论尤其令人深思:“这些山丘和树林是上帝的第一圣殿。越是砍倒树木建成各类大小教堂,上帝本身似乎离得越远,身影越是模糊。用石头做的教堂也是一样的后果。”(0724)缪尔在这里把大自然当作“上帝的第一圣殿”,把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同上帝的旨意合而为一!而把上帝还原为大自然本身的这一思想正是19世纪斯宾诺莎泛神论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不信上帝,可以不信斯宾诺莎,但是对大自然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也是国粹的题中应有之意,“上天有好生之德”以及“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从正面阐述“敬天”的道理;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及“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都是强调要尊崇自然之道,不要一味地追求“人定胜天”,一味地“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味地“向大自然进军,向大自然索取”!我们现在从理性上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重要的是不要“口惠而实不至”,要超越一时一地的经济利益,在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方面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中,作一丝不苟的努力。在这个领域,约翰·缪尔的思想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把它也当作普世价值,从中不断地汲取营养吧!
刘英凯
2010年5月3日于深圳
后记
约翰·缪尔的山间日记_一My First summerin the Sierra已有3个译本(最近在网上发现,又有新译本出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但是手头不备,无法置评)。3月28日晚上6点05分,我把我们的新译本全部校读完毕。校读的过程催生了不少感触。之后,我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最终凑齐的3个译本认真逐字拜读,这期间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一、关于翻译和复译的若干基本原则
以上3个译本因为种种原因都有不少误译,限于篇幅我们只谈具有普遍意义的几个重要问题,而且每个问题一般只举1个英汉对照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说明。为求严谨,我在每个汉语例子后边的括号里面都标有P.和阿拉伯数字,以示该例子在所属译本中的页数。
1.翻译首先要吃透原文
缪尔的原书大体上属于文学文本,翻译文学文本的难度大于翻译普通文本,而作为多学科的科学家,缪尔用了不少科学术语,这又增加了译者的理解难度,因此译者稍一粗心就会产生误解。例如,“……or the sod was full 0f blue gentians and daisies,kalmia and dwarf vaccinium calling for recognition as oldfriends……”三联版的译文是:“因为草地上开满蓝色龙胆、雏菊、山月桂和矮雏菊,它们都已成为我的老朋友,非得驻足问候不可。”(P.198)当代世界版(下称当代版)译为:“路边的草地上长满了蓝色龙胆、雏菊、山月桂和矮雏菊,我不停地驻足问候这些老朋友。”(P.90)人民文学版(下称人文版)的译文是:“草甸上茂密地生长着蓝色的龙胆根和雏菊,以及美国石楠和矮雏菊,它们是需要打招呼的老朋友。”以上3种译文都把“calling”这一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误解为“我”。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无论这句话还是前前后后的语境都已经昭示:“calling”的行为发出者只能是那几种花,而决不是“我”。而且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只要精神正常,就不会向花“问候”或跟花“打招呼”,甚至“不停地驻足问候”。纠正3种译文的误解,我们的新译文是:“草地上长满了蓝色的龙胆根、雏菊、美国石楠和矮越橘,它们像老朋友一样跟我打招呼致意。”(“recognition”不该理解为“承认”,而是“致意”,有陆古孙词典P.1525第4个定义为证)把植物在风中的摇摆“拟人”为跟人打招呼是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学情趣,这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2.在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语义选择中必须十分小心
这个小题也与吃透原文有关,但是仅指词汇层面。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即为perfect homonyms,是指写法和发音均相同,但是语源没有关系的词汇,例如汉语表示粮食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语源毫无联系,后者是音译于英语单词。meter的首音节,因此这两个“米”字是同形同音异义词。译者如果不能辨别二者的区别,就会出错。例如,“In the center of the rough spiky hut a soft nest iS made Of the inner fibets chewed tO tow and lined with the feathers and the down of various seeds。”三联版的译文是:“在粗糙的尖顶茅屋中央有一个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面的纤维做成的,它们把咬下的树皮拖到这儿,和羽毛及取自柳树、马利筋等植物的不同种子的茸毛排在一起,形成了这个窝。”(P.63)当代版则译成:“在它们粗糙尖顶的茅屋中央还有一个非常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面纤维做成的,狐尾林鼠将咬下的树皮都拖到了这里,将它们的羽毛及柳树、马利筋等不同植物的种子茸毛排在一起,形成了温暖的小窝。”(P.31)人文版:“大钉般粗糙的棚屋中心是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侧咬下并拖回的纤维铺设而成,窝边铺着羽毛和柳树、乳草等不同植物的种子上的茸毛。”(P.45)以上3个译本均把同音同形异义词“tow”理解成动词,因此“to”就理解成不定式符号。但是,大家设想,如果作者交代了树皮运到窝内的过程,那么羽毛和各种种子茸毛的运输过程也应当有所介绍啊。后者不交代、不介绍有违写作常规。事实上,作者是强调小窝很软,原因是,树皮经林鼠咬成纤维束后变得柔软,在边上又加了更加柔软的羽毛和种子茸毛。这样理解才语义相连,合乎逻辑。这里的“tow”是名词,意为纤维束,这是英汉词典内都有的定义。因此“to”是介词。“chewed to tow”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fibers”(纤维)的,这样的交代就强调了其柔软性,与后面羽毛和茸毛的柔软性语义协调一致,符合写作常规。所以我们的新译文是:“在那尖顶的粗糙窝棚的中央有一个柔软的小窝,是林鼠把树皮内侧纤维咬开成为纤维束,边上再用羽毛和柳树、乳草(milkweed)等各种种子的茸毛连在一起做成的。”“中央”前面加上“的”也十分必要,前3个译文都没有这个字,就容易产生歧义,让读者不能立刻弄清“粗糙”等定语到底是修饰“茅屋/棚屋”还是修饰“茅屋中央/棚屋中心”。顺便补充说明,三联版和当代版的汉语句型简化后均是“窝是用……排在一起,形成了……窝”,其拖沓繁冗是稍一琢磨就可看出的。当代版在很多的情况下对三联版萧规曹随,可是为了显示译者不是处处照搬,有时就“无中生有”地加进若干成分,这一次体现在两处:一是,“它们的羽毛”放在“狐尾林鼠”后面,其效果就仿佛“狐尾林鼠”也有羽毛;二是,加上了原文根本没有的“温暖的”。对当代版的这一倾向我们在后文从别的角度还会提到。人文版“大钉般”的语义选择有误,尽管译者使用“大钉般粗糙的棚屋”,本意是用“大钉般”和“粗糙”并列地修饰名词“棚屋”,但是由于忘记加上标点符号,就容易让人有“大钉般地粗糙”的误解,因此显然不妥。此外,“是用树皮内侧咬下并拖回的纤维铺设而成”不提行为主体“林鼠”,也属于行文不严谨,有一时被误解之虞:似乎“咬下并拖回”的行为主体是“树皮内侧”。第三,用“铺设”这个大词修饰小动物“林鼠”的筑巢行为也有用词不当之嫌。
3.在汉语译文中要敢于使用英文中没有的语气助词
本书6月4日日记中有句话:“As soon as the mother ewe arose her lamb came bounding and bunting fOr its breakfast……。”三联版的译文是:“母羊一站起来,小羊就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用头磨蹭母亲,跟她要早餐吃。”(P.9)当代版:“母羊一站起身,小羊立刻就蹦蹦跳跳地跑过去,用头磨蹭着母亲要早餐吃。”(P.4)人文版:“母羊一起身,小羊就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去,顶蹭着母亲要早餐吃。”我们的新译版:“母羊刚一起来,小羊羔就蹦蹦跳跳地靠过来,用头顶啊、蹭啊地从妈妈那儿要早餐吃了。”这种在非感叹句中使用的、起列举作用的“啊”字使译文像在生活中的聊天一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这恰恰是文学译本必须具有的气质!我们新译版中语气助词的使用还包括表猜测的“吧”、表列举的“啦”、表感慨的“喽”和“噢”以及表陈述的“呢”。最后的“呢”字须予特殊说明,它不是指用于疑问句中的“呢”,例如“人呢?”这一表示疑问的用法其余3个译本都有使用过的例子。我们这里指的是“我非常高兴,因为我正盼着能尽量多游览一下呢”(7月12日日记)的陈述用法。而以上的共计6种语气词在其他3种译本中都尽付阙如。原因可能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汉语的这种语气词吧。(表猜测的“吧”字的一个实例)由于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语言现象,因此译者在行文中就没有想到,或者不敢使用,这就使得以往的3种译本在口气俏皮、生活情趣浓厚方面打了不少折扣。新译版中这6种语气词的使用请看本书中6月1日、3日、6日、7日、9日17月1日、2日、7日、11日、12日、20日、26日;8月9日1 9月6日;10月18日日记中的20多个译例。
4.要认真推敲并锤炼译文语言
即使我们不对照原文,人文版下面的3个例子也能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其语言锤炼不够的问题。例1:“另一些则灰扑扑的,宛如那些供它们猎食、晒太阳的满是地衣的岩石。”(P.26)(新译版:另一些蜥蜴则呈灰色,跟遍布地衣的岩石颜色一样,而它们猎食啊,晒太阳啊,就在这些岩石之上。)人文版使用长定语,而不用两个分句处理,其效果仿佛是“岩石”可供蜥蜴“猎食”。例2:“雄辩家们此时大概已经噤声,滔滔辩才已被驱走。”(P.47)(新译版:此时“演说家”高谈阔论时的雄辩已经平息下来,或者已经随风而逝。)例2这段话只是说,头一天牧羊人因为没有面包吃而义愤填膺时说的一番话现在已经成为过去。人文版译文的效果却似乎是有什么外力使人“噤声”,并且“驱走”了什么。这就与原文气氛大相径庭,而且“驱走”与抽象名词“辩才”的搭配也属不当。例3:“它们狂热地向前奔跑,挤过灌木丛的缺口,欢腾跳跃宛如决堤时欢欣鼓舞的洪水般。”(P.54)(新译版:……于是在前面疯狂地奔跑,拥挤着穿过灌木丛的豁口处,时而连蹦带跳,时而又翻身打滚,如同从堤坝的裂口冲决而过的欢腾洪水。)人文版的这段译文问题很多:它没有译出来原文中“tumble”(打滚)的信息;说羊“狂热”地“奔跑”也颇为不妥;“洪水般”3个字结尾,读起来尤为别扭,其实“洪水般”放在前面修饰名词就可以接受,但是放在结尾则违反语感。不过“般”字前面加上个“一”字,构成“宛若……一般”的常规句型,就符合现代汉语的偶数音节词语结尾的习惯了(但是有了“了”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吧”等其他助词的情况除外)。人文版的译者在前面已有两个译本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还译出这样的文字只能说明译者的语感不够细腻。人文版语言锤炼不够的例子如“密密挨挨地交叠”(P.25)、“羊这种造物”(P.38)、“高处遍生着加拿大榛树”(P.40)、“呼吸着乐章”(P.41)、“羊们”(P.61)”、“无比广大的一日”(P.64)、“以食草的平静咀嚼着反刍的食物”(P.66)、“我担心其会脱落”(P.73)、“溪水多源于雪库”(P.101)、“从低劣的床上”(P.121)、“挤于一处的羊群几乎掉下河去”(P.129)、“一个羊群”(P.129)、“蚊子和昆虫大概会将无助的人吞没”(P.135)、“为自己滋润的植物所分泌的汁液所浸润的小溪”(P.147)等等。三联版有“狗儿们”(P.101)、“雨滴们”(P.115)、“泥泞的蠕虫”(P.73)、“午时常见的雷声”(P.174)……等大量缺少推敲功夫的例子。而当代版的问题相比较最为突出。我们在下面会提到其中的若干倾向。
5.要敢于用汉语的不同词汇翻译英语的相同词汇
英语有些常用词语义非常丰富,例如“nice”在陆古孙词典中竟有16个定义。所以我们决不可碰上“nice”就译成“美好”,碰上“beautiful”就译成“美丽”。三联版有一个例子很典型,译者把“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译成“只能变得更加美好与美丽”(P.223)。在5个字内就重复使用“美”字,总给人以词汇周转不灵的遗憾之感。“更加美好与美丽”在新译本中的处理是“更加超卓,更加绰约多姿”。关于“美丽”我们在新译本中根据具体语境,分别用过“风姿绰约”、“袅娜”、“明丽”、“瑰丽”、“绮丽”、“秀美”、“绚丽”、“英挺”、“柔美”、“曼妙”等等。原书中不断使用的“wilderness",我们也根据语境分别译作“旷野”、“荒原”、“蛮荒之地”和“洪荒世界”等等。
6.复译者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人文版译本的题目是《夏日漫步山间》,可能是为了与以前出版的两个译本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要想到,题目都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这一题目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在夏日里走过山间的过程是漫步般的潇洒雍容。事实远不是这样!译者只要想到作品中多人多次赶着两千多只羊过河的艰难,熊吃了不少羊之后给大家造成的烦恼和惊吓以及防范措施总不见效时的无奈,特别是缪尔探险过后的后怕和噩梦,就会深深感到“漫步”一词选得不妥!而首译者陈雅云女士所选的“走过”则有着最大程度的包容性。译者为不同而不同的实践在当代版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该译本对三联版因袭的成分过多。三联版因为不小心而译错的地方,当代版也大多亦步亦趋地跟着译错。试看,三联版把“alkaline waterholes”(碱性池塘)因粗心错译成“咸水池塘旁”(P.7),当代版译成“咸水塘边”(P.3);三联版把“plunder the stores of……Diggers”(劫掠掘食族印第安人储存的物品)错译成“劫掠他们的商店”(P.25),当代版译成“掠夺他们的商店”(P.12)。事实上,在19世纪,掘食族印第安人还很原始,还没有“商店”的概念和商业组织。粗略地统计一下后,我们发现当代版这种陈陈相因的袭用例子至少有30个,限于篇幅,无法胪列。而当代版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并非总是套用,就为了不同而不同,作出“莫须有”的改动。上面的例子已经露出端倪。下面的例子更加典型:“The sculpture of the landscape is as striking in itS mainlines as in its lavish richness Of detail。”三联版的译文是:“这片大地的刻蚀痕迹,无论是主要线条,或是精雕细琢之处,都同样出色。”(P.12)三联版此处把“sculpture”译成“刻蚀痕迹”是一失误。诚然,“sculpture”在地质学上有“刻蚀”的含义。我们的新译版在别处也曾把这个英语词译成“刻蚀”。但是在这里,作者纯粹是把大地比做雕刻作品的一种隐喻,使用地质学术语翻译是与这个句子前后的语境不相协调的。其次,用“精雕细琢之处”翻译“its lavish richness of detail”也只是约略地译出了其中“detail”一词的一点信息。可是,“lavish richness”本来意在呼应此句上下文中的绿色树丛和山峦以及河水中潋滟水光的浓郁色彩,而“精雕细琢之处”却无法再现“lavish richness”所包含的“浓郁”和“富丽”的信息。此外,三联版把“as……as”句型译成“无论……或是”虽无不可,但是已经出人意料。当代版“这片景致的雕琢痕迹,无论是挥毫泼墨的主要线条还是心思尽用的点睛之笔,都同样引人入胜。”(P.5)也基本套用了这一汉语句型!其大趋势上的照搬于此可见一斑。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并非总是对三联版亦步亦趋,当代版在没有定语的“mainlines”前面无中生有,加进了“挥毫泼墨”,而“点睛之笔”更是毫无根据!这两处乱译的最大弊端是,仿佛19世纪的美国人竟然也使用东方的毛笔(“挥毫”)和墨水来画中国的水墨画,也懂得“画龙点睛”!这就恰好造成了西方学者所说的“anachronism”(时代错误)和中国学者们批判的“时空错乱”!另外我们还要顺便指出当代版与此无关的另一错误:“雕琢痕迹”在汉语中是带有贬义的词组,可是后面又用褒义的“引人人胜”作结,这就产生了西方学者所说的“semantic conflict”(语义冲突)。纠正以上两个译本的错误,补上它们缺失的信息,新译版的译文是:“大地这份雕刻作品的主线条同它色彩浓郁的富丽细部都同样地别具意匠。”(“striking”含义就包括显著、突出、出众、显得特别、引人注目等等。此处选择的“别具意匠”强调突出和特别,其中的“意匠”虽非原文所有,但是它和“别具”构成成语,与“striking”是一对一的对应翻译,与“挥毫泼墨”那样的无依据地妄加信息本质不同,因此可以说,用“别具意匠”呼应上文的“雕刻作品”,尚不为已甚)
复译者不可为不同而不同,但是有必要的不同还是可以并且必须坚持的。我们的新译本还是把陈雅云女士的首译本中的题目《夏日走过山间》改了一字,成为《夏季走过山间》,原因是:题目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要争取让读者不必仔细看书就能猜测并理解书中的大致内容!而“夏日”在初见时容易产生“一天”或“一个夏日”的误解。“夏季”则可以在直观的层面上避免这样的误解!
二、关于我们新译本的情况说明
我的合作者——女儿刘路易从小喜欢文学,我记得她上大一的时候,在《深圳晚报》上发表过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小说,当时她那种“新新人类”的清新、俏皮的文笔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顿生自叹不如的感慨。她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压力使她没有太多的余力从事文学写作。但是她内心需要文学的星空和地平线,2004年她在学习工作之余翻译并出版了美国著名惊险小说家R.L.斯坦所著的《恐怖魔术兔·倒霉相机Ⅱ》(两本书合出,第一本《恐怖魔术兔》刘路易、朱蒂和张宁合译;第二本张宁和刘路易合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5年)。2009年10月,她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开始翻译美国《夏季走过山间——内华达山区盛夏日记》。在她着手翻译的开始,我们就商讨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她总体上译得很好,有些处理很有创意,例如“啊”等语气词就是她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在译文中全面使用的。这至少在本书已有的3个版本中算是自出机杼的创新。她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贡献决定着她第一译者的地位。
我要感谢我在深圳大学的同事Susan King博士。她在解决我校读的过程中碰到的疑问方面,对我帮助甚大!有的词汇在所有词典上都找不到,她会立即指出这是个苏格兰词汇,并立即告诉我它的含义。我发现旧译本有的句型似乎有理解上的错误,但是没有把握敲定,经过她的确认,我的笔落下来就没有丝毫的忐忑了。她给我解答的问题有100个以上,而且她的回答有2/3都是通过电子媒介。我发去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当日就得到回答!我要向她致以衷心的谢意!
书中有5个英语典故。由于数量太少,我们没有采取脚注的形式,而是在文内加上解释性说明予以译出,然后紧接着附上英文原词,例如7月8日日记中的“可是它们在饥饿难耐状况下竭力奔跑的表现与圣经中所述的因为有了鬼而坠海而死的‘加大拉猪群’(Gadarene swine)相去无几”。其中黑体字就是我们的解释性说明。
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不常见的地名、人名,我们没有设置索引,因为那样太间接,会给阅读造成障碍。我们学习三联版和人民文学版的做法,直接在英语原词后面加上带括号的英文单词。
我们还要向三联版的译者陈雅云女士致以衷心的敬意,虽然她的译本中有不少理解上的失误和推敲不够的缺憾,但是她作为首译者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煞!此外,她除了在正文中给专有名词后加上括号,内附英文单词之外,还在书的末尾专门附上了台湾大学植物系郭城孟教授的《植物译名索引》。我们在确定植物译名时从中受益不浅。
我们特别要向北京创美时代国际文化传播公司表示敬意,该公司的总负责人表示他们出这一类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因此,在缪尔的山间日记已经有了4个译本的情况下,他们还乐于再次出版新的译本,这充分地体现这一公司宏阔的精神视野和美好的人文追求!他们可贵的价值观和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认真做好这份翻译工作的力量源泉。
刘英凯
2010年4月16日于深圳
一、关于翻译和复译的若干基本原则
以上3个译本因为种种原因都有不少误译,限于篇幅我们只谈具有普遍意义的几个重要问题,而且每个问题一般只举1个英汉对照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说明。为求严谨,我在每个汉语例子后边的括号里面都标有P.和阿拉伯数字,以示该例子在所属译本中的页数。
1.翻译首先要吃透原文
缪尔的原书大体上属于文学文本,翻译文学文本的难度大于翻译普通文本,而作为多学科的科学家,缪尔用了不少科学术语,这又增加了译者的理解难度,因此译者稍一粗心就会产生误解。例如,“……or the sod was full 0f blue gentians and daisies,kalmia and dwarf vaccinium calling for recognition as oldfriends……”三联版的译文是:“因为草地上开满蓝色龙胆、雏菊、山月桂和矮雏菊,它们都已成为我的老朋友,非得驻足问候不可。”(P.198)当代世界版(下称当代版)译为:“路边的草地上长满了蓝色龙胆、雏菊、山月桂和矮雏菊,我不停地驻足问候这些老朋友。”(P.90)人民文学版(下称人文版)的译文是:“草甸上茂密地生长着蓝色的龙胆根和雏菊,以及美国石楠和矮雏菊,它们是需要打招呼的老朋友。”以上3种译文都把“calling”这一现在分词的逻辑主语误解为“我”。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无论这句话还是前前后后的语境都已经昭示:“calling”的行为发出者只能是那几种花,而决不是“我”。而且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成年人只要精神正常,就不会向花“问候”或跟花“打招呼”,甚至“不停地驻足问候”。纠正3种译文的误解,我们的新译文是:“草地上长满了蓝色的龙胆根、雏菊、美国石楠和矮越橘,它们像老朋友一样跟我打招呼致意。”(“recognition”不该理解为“承认”,而是“致意”,有陆古孙词典P.1525第4个定义为证)把植物在风中的摇摆“拟人”为跟人打招呼是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学情趣,这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
2.在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语义选择中必须十分小心
这个小题也与吃透原文有关,但是仅指词汇层面。英语同形同音异义词即为perfect homonyms,是指写法和发音均相同,但是语源没有关系的词汇,例如汉语表示粮食的“米”和表示长度单位的“米”,语源毫无联系,后者是音译于英语单词。meter的首音节,因此这两个“米”字是同形同音异义词。译者如果不能辨别二者的区别,就会出错。例如,“In the center of the rough spiky hut a soft nest iS made Of the inner fibets chewed tO tow and lined with the feathers and the down of various seeds。”三联版的译文是:“在粗糙的尖顶茅屋中央有一个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面的纤维做成的,它们把咬下的树皮拖到这儿,和羽毛及取自柳树、马利筋等植物的不同种子的茸毛排在一起,形成了这个窝。”(P.63)当代版则译成:“在它们粗糙尖顶的茅屋中央还有一个非常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面纤维做成的,狐尾林鼠将咬下的树皮都拖到了这里,将它们的羽毛及柳树、马利筋等不同植物的种子茸毛排在一起,形成了温暖的小窝。”(P.31)人文版:“大钉般粗糙的棚屋中心是柔软的窝,是用树皮内侧咬下并拖回的纤维铺设而成,窝边铺着羽毛和柳树、乳草等不同植物的种子上的茸毛。”(P.45)以上3个译本均把同音同形异义词“tow”理解成动词,因此“to”就理解成不定式符号。但是,大家设想,如果作者交代了树皮运到窝内的过程,那么羽毛和各种种子茸毛的运输过程也应当有所介绍啊。后者不交代、不介绍有违写作常规。事实上,作者是强调小窝很软,原因是,树皮经林鼠咬成纤维束后变得柔软,在边上又加了更加柔软的羽毛和种子茸毛。这样理解才语义相连,合乎逻辑。这里的“tow”是名词,意为纤维束,这是英汉词典内都有的定义。因此“to”是介词。“chewed to tow”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名词“fibers”(纤维)的,这样的交代就强调了其柔软性,与后面羽毛和茸毛的柔软性语义协调一致,符合写作常规。所以我们的新译文是:“在那尖顶的粗糙窝棚的中央有一个柔软的小窝,是林鼠把树皮内侧纤维咬开成为纤维束,边上再用羽毛和柳树、乳草(milkweed)等各种种子的茸毛连在一起做成的。”“中央”前面加上“的”也十分必要,前3个译文都没有这个字,就容易产生歧义,让读者不能立刻弄清“粗糙”等定语到底是修饰“茅屋/棚屋”还是修饰“茅屋中央/棚屋中心”。顺便补充说明,三联版和当代版的汉语句型简化后均是“窝是用……排在一起,形成了……窝”,其拖沓繁冗是稍一琢磨就可看出的。当代版在很多的情况下对三联版萧规曹随,可是为了显示译者不是处处照搬,有时就“无中生有”地加进若干成分,这一次体现在两处:一是,“它们的羽毛”放在“狐尾林鼠”后面,其效果就仿佛“狐尾林鼠”也有羽毛;二是,加上了原文根本没有的“温暖的”。对当代版的这一倾向我们在后文从别的角度还会提到。人文版“大钉般”的语义选择有误,尽管译者使用“大钉般粗糙的棚屋”,本意是用“大钉般”和“粗糙”并列地修饰名词“棚屋”,但是由于忘记加上标点符号,就容易让人有“大钉般地粗糙”的误解,因此显然不妥。此外,“是用树皮内侧咬下并拖回的纤维铺设而成”不提行为主体“林鼠”,也属于行文不严谨,有一时被误解之虞:似乎“咬下并拖回”的行为主体是“树皮内侧”。第三,用“铺设”这个大词修饰小动物“林鼠”的筑巢行为也有用词不当之嫌。
3.在汉语译文中要敢于使用英文中没有的语气助词
本书6月4日日记中有句话:“As soon as the mother ewe arose her lamb came bounding and bunting fOr its breakfast……。”三联版的译文是:“母羊一站起来,小羊就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来,用头磨蹭母亲,跟她要早餐吃。”(P.9)当代版:“母羊一站起身,小羊立刻就蹦蹦跳跳地跑过去,用头磨蹭着母亲要早餐吃。”(P.4)人文版:“母羊一起身,小羊就立刻蹦蹦跳跳地跑过去,顶蹭着母亲要早餐吃。”我们的新译版:“母羊刚一起来,小羊羔就蹦蹦跳跳地靠过来,用头顶啊、蹭啊地从妈妈那儿要早餐吃了。”这种在非感叹句中使用的、起列举作用的“啊”字使译文像在生活中的聊天一样清新、自然而富有情趣!这恰恰是文学译本必须具有的气质!我们新译版中语气助词的使用还包括表猜测的“吧”、表列举的“啦”、表感慨的“喽”和“噢”以及表陈述的“呢”。最后的“呢”字须予特殊说明,它不是指用于疑问句中的“呢”,例如“人呢?”这一表示疑问的用法其余3个译本都有使用过的例子。我们这里指的是“我非常高兴,因为我正盼着能尽量多游览一下呢”(7月12日日记)的陈述用法。而以上的共计6种语气词在其他3种译本中都尽付阙如。原因可能是因为英语中根本没有汉语的这种语气词吧。(表猜测的“吧”字的一个实例)由于英语中没有相应的语言现象,因此译者在行文中就没有想到,或者不敢使用,这就使得以往的3种译本在口气俏皮、生活情趣浓厚方面打了不少折扣。新译版中这6种语气词的使用请看本书中6月1日、3日、6日、7日、9日17月1日、2日、7日、11日、12日、20日、26日;8月9日1 9月6日;10月18日日记中的20多个译例。
4.要认真推敲并锤炼译文语言
即使我们不对照原文,人文版下面的3个例子也能让我们清晰地感觉到其语言锤炼不够的问题。例1:“另一些则灰扑扑的,宛如那些供它们猎食、晒太阳的满是地衣的岩石。”(P.26)(新译版:另一些蜥蜴则呈灰色,跟遍布地衣的岩石颜色一样,而它们猎食啊,晒太阳啊,就在这些岩石之上。)人文版使用长定语,而不用两个分句处理,其效果仿佛是“岩石”可供蜥蜴“猎食”。例2:“雄辩家们此时大概已经噤声,滔滔辩才已被驱走。”(P.47)(新译版:此时“演说家”高谈阔论时的雄辩已经平息下来,或者已经随风而逝。)例2这段话只是说,头一天牧羊人因为没有面包吃而义愤填膺时说的一番话现在已经成为过去。人文版译文的效果却似乎是有什么外力使人“噤声”,并且“驱走”了什么。这就与原文气氛大相径庭,而且“驱走”与抽象名词“辩才”的搭配也属不当。例3:“它们狂热地向前奔跑,挤过灌木丛的缺口,欢腾跳跃宛如决堤时欢欣鼓舞的洪水般。”(P.54)(新译版:……于是在前面疯狂地奔跑,拥挤着穿过灌木丛的豁口处,时而连蹦带跳,时而又翻身打滚,如同从堤坝的裂口冲决而过的欢腾洪水。)人文版的这段译文问题很多:它没有译出来原文中“tumble”(打滚)的信息;说羊“狂热”地“奔跑”也颇为不妥;“洪水般”3个字结尾,读起来尤为别扭,其实“洪水般”放在前面修饰名词就可以接受,但是放在结尾则违反语感。不过“般”字前面加上个“一”字,构成“宛若……一般”的常规句型,就符合现代汉语的偶数音节词语结尾的习惯了(但是有了“了”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吧”等其他助词的情况除外)。人文版的译者在前面已有两个译本可资借鉴的情况下还译出这样的文字只能说明译者的语感不够细腻。人文版语言锤炼不够的例子如“密密挨挨地交叠”(P.25)、“羊这种造物”(P.38)、“高处遍生着加拿大榛树”(P.40)、“呼吸着乐章”(P.41)、“羊们”(P.61)”、“无比广大的一日”(P.64)、“以食草的平静咀嚼着反刍的食物”(P.66)、“我担心其会脱落”(P.73)、“溪水多源于雪库”(P.101)、“从低劣的床上”(P.121)、“挤于一处的羊群几乎掉下河去”(P.129)、“一个羊群”(P.129)、“蚊子和昆虫大概会将无助的人吞没”(P.135)、“为自己滋润的植物所分泌的汁液所浸润的小溪”(P.147)等等。三联版有“狗儿们”(P.101)、“雨滴们”(P.115)、“泥泞的蠕虫”(P.73)、“午时常见的雷声”(P.174)……等大量缺少推敲功夫的例子。而当代版的问题相比较最为突出。我们在下面会提到其中的若干倾向。
5.要敢于用汉语的不同词汇翻译英语的相同词汇
英语有些常用词语义非常丰富,例如“nice”在陆古孙词典中竟有16个定义。所以我们决不可碰上“nice”就译成“美好”,碰上“beautiful”就译成“美丽”。三联版有一个例子很典型,译者把“better and more beautiful”译成“只能变得更加美好与美丽”(P.223)。在5个字内就重复使用“美”字,总给人以词汇周转不灵的遗憾之感。“更加美好与美丽”在新译本中的处理是“更加超卓,更加绰约多姿”。关于“美丽”我们在新译本中根据具体语境,分别用过“风姿绰约”、“袅娜”、“明丽”、“瑰丽”、“绮丽”、“秀美”、“绚丽”、“英挺”、“柔美”、“曼妙”等等。原书中不断使用的“wilderness",我们也根据语境分别译作“旷野”、“荒原”、“蛮荒之地”和“洪荒世界”等等。
6.复译者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
人文版译本的题目是《夏日漫步山间》,可能是为了与以前出版的两个译本有所不同。但是,我们要想到,题目都有高度的概括性,所以这一题目给人的印象是:作者在夏日里走过山间的过程是漫步般的潇洒雍容。事实远不是这样!译者只要想到作品中多人多次赶着两千多只羊过河的艰难,熊吃了不少羊之后给大家造成的烦恼和惊吓以及防范措施总不见效时的无奈,特别是缪尔探险过后的后怕和噩梦,就会深深感到“漫步”一词选得不妥!而首译者陈雅云女士所选的“走过”则有着最大程度的包容性。译者为不同而不同的实践在当代版中的表现最为突出。该译本对三联版因袭的成分过多。三联版因为不小心而译错的地方,当代版也大多亦步亦趋地跟着译错。试看,三联版把“alkaline waterholes”(碱性池塘)因粗心错译成“咸水池塘旁”(P.7),当代版译成“咸水塘边”(P.3);三联版把“plunder the stores of……Diggers”(劫掠掘食族印第安人储存的物品)错译成“劫掠他们的商店”(P.25),当代版译成“掠夺他们的商店”(P.12)。事实上,在19世纪,掘食族印第安人还很原始,还没有“商店”的概念和商业组织。粗略地统计一下后,我们发现当代版这种陈陈相因的袭用例子至少有30个,限于篇幅,无法胪列。而当代版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并非总是套用,就为了不同而不同,作出“莫须有”的改动。上面的例子已经露出端倪。下面的例子更加典型:“The sculpture of the landscape is as striking in itS mainlines as in its lavish richness Of detail。”三联版的译文是:“这片大地的刻蚀痕迹,无论是主要线条,或是精雕细琢之处,都同样出色。”(P.12)三联版此处把“sculpture”译成“刻蚀痕迹”是一失误。诚然,“sculpture”在地质学上有“刻蚀”的含义。我们的新译版在别处也曾把这个英语词译成“刻蚀”。但是在这里,作者纯粹是把大地比做雕刻作品的一种隐喻,使用地质学术语翻译是与这个句子前后的语境不相协调的。其次,用“精雕细琢之处”翻译“its lavish richness of detail”也只是约略地译出了其中“detail”一词的一点信息。可是,“lavish richness”本来意在呼应此句上下文中的绿色树丛和山峦以及河水中潋滟水光的浓郁色彩,而“精雕细琢之处”却无法再现“lavish richness”所包含的“浓郁”和“富丽”的信息。此外,三联版把“as……as”句型译成“无论……或是”虽无不可,但是已经出人意料。当代版“这片景致的雕琢痕迹,无论是挥毫泼墨的主要线条还是心思尽用的点睛之笔,都同样引人入胜。”(P.5)也基本套用了这一汉语句型!其大趋势上的照搬于此可见一斑。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并非总是对三联版亦步亦趋,当代版在没有定语的“mainlines”前面无中生有,加进了“挥毫泼墨”,而“点睛之笔”更是毫无根据!这两处乱译的最大弊端是,仿佛19世纪的美国人竟然也使用东方的毛笔(“挥毫”)和墨水来画中国的水墨画,也懂得“画龙点睛”!这就恰好造成了西方学者所说的“anachronism”(时代错误)和中国学者们批判的“时空错乱”!另外我们还要顺便指出当代版与此无关的另一错误:“雕琢痕迹”在汉语中是带有贬义的词组,可是后面又用褒义的“引人人胜”作结,这就产生了西方学者所说的“semantic conflict”(语义冲突)。纠正以上两个译本的错误,补上它们缺失的信息,新译版的译文是:“大地这份雕刻作品的主线条同它色彩浓郁的富丽细部都同样地别具意匠。”(“striking”含义就包括显著、突出、出众、显得特别、引人注目等等。此处选择的“别具意匠”强调突出和特别,其中的“意匠”虽非原文所有,但是它和“别具”构成成语,与“striking”是一对一的对应翻译,与“挥毫泼墨”那样的无依据地妄加信息本质不同,因此可以说,用“别具意匠”呼应上文的“雕刻作品”,尚不为已甚)
复译者不可为不同而不同,但是有必要的不同还是可以并且必须坚持的。我们的新译本还是把陈雅云女士的首译本中的题目《夏日走过山间》改了一字,成为《夏季走过山间》,原因是:题目要有高度的概括性,我们要争取让读者不必仔细看书就能猜测并理解书中的大致内容!而“夏日”在初见时容易产生“一天”或“一个夏日”的误解。“夏季”则可以在直观的层面上避免这样的误解!
二、关于我们新译本的情况说明
我的合作者——女儿刘路易从小喜欢文学,我记得她上大一的时候,在《深圳晚报》上发表过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小说,当时她那种“新新人类”的清新、俏皮的文笔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顿生自叹不如的感慨。她大学读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的工作压力使她没有太多的余力从事文学写作。但是她内心需要文学的星空和地平线,2004年她在学习工作之余翻译并出版了美国著名惊险小说家R.L.斯坦所著的《恐怖魔术兔·倒霉相机Ⅱ》(两本书合出,第一本《恐怖魔术兔》刘路易、朱蒂和张宁合译;第二本张宁和刘路易合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5年)。2009年10月,她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开始翻译美国《夏季走过山间——内华达山区盛夏日记》。在她着手翻译的开始,我们就商讨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她总体上译得很好,有些处理很有创意,例如“啊”等语气词就是她根据自己的写作习惯,在译文中全面使用的。这至少在本书已有的3个版本中算是自出机杼的创新。她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的贡献决定着她第一译者的地位。
我要感谢我在深圳大学的同事Susan King博士。她在解决我校读的过程中碰到的疑问方面,对我帮助甚大!有的词汇在所有词典上都找不到,她会立即指出这是个苏格兰词汇,并立即告诉我它的含义。我发现旧译本有的句型似乎有理解上的错误,但是没有把握敲定,经过她的确认,我的笔落下来就没有丝毫的忐忑了。她给我解答的问题有100个以上,而且她的回答有2/3都是通过电子媒介。我发去问题,绝大部分都是当日就得到回答!我要向她致以衷心的谢意!
书中有5个英语典故。由于数量太少,我们没有采取脚注的形式,而是在文内加上解释性说明予以译出,然后紧接着附上英文原词,例如7月8日日记中的“可是它们在饥饿难耐状况下竭力奔跑的表现与圣经中所述的因为有了鬼而坠海而死的‘加大拉猪群’(Gadarene swine)相去无几”。其中黑体字就是我们的解释性说明。
书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不常见的地名、人名,我们没有设置索引,因为那样太间接,会给阅读造成障碍。我们学习三联版和人民文学版的做法,直接在英语原词后面加上带括号的英文单词。
我们还要向三联版的译者陈雅云女士致以衷心的敬意,虽然她的译本中有不少理解上的失误和推敲不够的缺憾,但是她作为首译者的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抹煞!此外,她除了在正文中给专有名词后加上括号,内附英文单词之外,还在书的末尾专门附上了台湾大学植物系郭城孟教授的《植物译名索引》。我们在确定植物译名时从中受益不浅。
我们特别要向北京创美时代国际文化传播公司表示敬意,该公司的总负责人表示他们出这一类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出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因此,在缪尔的山间日记已经有了4个译本的情况下,他们还乐于再次出版新的译本,这充分地体现这一公司宏阔的精神视野和美好的人文追求!他们可贵的价值观和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认真做好这份翻译工作的力量源泉。
刘英凯
2010年4月16日于深圳
文摘
第一章
与羊群一起穿越山麓丘陵
在加利福尼亚广袤的中央谷(Central Valley)地区只有两个季节——春天和夏天。春天总是伴随着每年的第一场暴风雨开始,这通常都是在十一月间。几个月后,植被妙境毕现:绿色蓊郁中一片花团锦簇。到了五月底,它们又都了无生气,干燥,焦黄,仿佛每一株植物都已经在烤箱里面烘烤了一番似的。
随后,那些懒散委顿、气喘吁吁的羊群和牛群让人赶往凉爽爽、绿油油的内华达山区(Sierra)的高山牧场。我正渴望着这个时候能去山区,但是由于囊中羞涩,实在没有办法想象怎么能维持我的生计。面包问题对于流浪者是件令人烦扰的事儿。我在为吃喝问题焦灼地冥思苦想,甚至努力地认定我可以学会像野生动物那样生活:一、可以这儿拣点种子,那儿拣点浆果来凑足营养;二、可以摆脱金钱和行李的负累,快乐地闲逛和攀缘。就在这时候,德莱尼先生登门造访。德莱尼先生是一位养羊牧主,我曾经帮他打了几个星期的工。他要雇我和他的牧羊人一起赶羊到默塞德(Merced)和托鲁姆涅河(Tuolumne Rivers)的源头——这恰恰是我最朝思暮想的地方。我当时的心情是,只要能让我到山上去,随便什么工作我都愿意接受。因为去年夏天,我在优胜美地(Yosemite)山区亲自领略过山区的绝好景致。德莱尼先生解释说,羊群会随着积雪的融化,慢慢地顺着绵延的林带往高处走,在所到的好的地方停上几个星期。我觉得,这正好能让我以营地为中心,向周围8~10英里为半径的距离多来上几次畅快的短途旅行,研究植物、动物和石头。德莱尼先生向我保证,我有完全的自由留在那儿从事研究。然而,我权衡后判定自己绝对不是做这件事的合适人选。于是我坦率地介绍了我的缺点,承认我完全不了解较高山区的地形,不了解那些我们必须要穿越的河流,那些吃羊的野兽等等;简而言之,我担心熊,山狗(coyotes),河流,峡谷和荆棘遍布、令人容易迷路的灌木丛会让他羊群中的一半或者更多的羊都走丢或丧命。幸运的是,我的这些短处对于德莱尼先生似乎微不足道。他说,重要的是得有一个他可以信任的人,能在营地上监督牧羊人工作时做到尽忠职守。他向我保证,那些看似十分棘手的困难在进程中会自然消失;他还进一步鼓励我说,牧羊人会处理所有的放牧活计,我可以研究植物、岩石和风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且他还要亲自陪我们到第一个主营地去,以后还会隔三差五地到更高的营地探望我们,补充供给,看我们的生活如何蒸蒸日上。于是我决定前往,虽然在看到那些憨羊从家里狭窄的羊圈门中一只一只蹦出来,让主人清点数目的时候,心里仍然忐忑不安,担心着,这2 050只羊中有不少会再也回不来了。
我非常幸运,得到一只优秀的圣伯纳德犬(St. Bernard)当伙伴。他的主人,与我只是有泛泛之交的一位猎人,听说我夏天要到内华达山区去,就马上跑来,求我带上他最钟爱的狗——卡洛(Carlo)一起上路。因为他担心如果卡洛不得不在平原地区度过整个夏天,这里的酷热会要了它的命。“我相信你一定会好好待它,”他说,“我也担保它一定会对你有用。所有的山区动物它都熟悉,它会守着帐篷,帮你管羊,在哪一方面你都会发现它既能干又忠诚。”卡洛知道我们在谈论它,它观察着我们的脸,聚精会神地听我们讲话,甚至让我感觉它听懂了这些话。我叫着它的名字,问它愿不愿意跟我走。它直视着我的脸,眼睛里闪烁着奇妙的灵性光辉,然后转向它的主人。它的主人朝我挥了挥手,允许我带走它,又爱抚地轻轻拍拍它,跟它道别。于是它就安静地跟着我走了,似乎它参透了我们所有的对话内容,并且一直就和我熟识着呢。
1869年 6月3日
今天早晨,我们的食品、露营用的水壶、毯子、花草标本轧制器等都在两匹马的背上捆绑停当。羊群朝着茶褐色的山麓丘陵行进,我们也在滚滚飞尘中从容前行。德莱尼先生个子高高,瘦骨嶙峋,他那像被刀削过的鲜明侧面轮廓看起来很像堂吉诃德。他在前面带领着驮载用品的马,紧随着的是高傲的牧羊人比利,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掘食族印第安人(digger Indian)头几天要帮我们在灌木丛生的山麓丘陵里赶羊行进。我跟在后面,腰带上拴着一本笔记本。
我们出发的农场在托鲁姆涅河的南面,靠近法兰西沙坝(French Bar),那里变质的含金板岩构成的山麓丘陵,往下延伸到中央谷积层矿的地形之下。我们才刚刚走过1英里,羊群中一些领头的老羊就开始时而奔跑,时而向前张望,这一过程表现出来的急不可耐和兴致勃勃的神情让人们看到,它们是想起了去年夏天享用过的甘美牧草。霎时,整个羊群似乎都因为希望而躁动起来。母羊呼唤着小羊,小羊回应着,声调里美妙地带着人类的绸缪情意,它们温情脉脉、颤颤巍巍的叫声因为匆匆拽食了满嘴枯草而时断时续。羊群汹涌似的漫向山坡,在这片扰攘的咩咩叫声中,每只母羊和小羊都能辨认出彼此的声音。一旦哪只疲倦的小羊在灰尘滚滚中半睡半醒,没能回答它妈妈的呼唤,母羊就会飞奔着穿过羊群,回到小羊最后一次回应母亲呼唤的地方。母羊拒绝任何抚慰,直到最终在1 000只小羊中找到她的那只才安定下来,虽说在我们眼中,羊的样子都一个样儿;在我们耳中,羊的咩咩叫声也没有什么两样!
羊群以大约每小时1英里的速度前行,分散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底部宽约100码,长约150码。歪歪扭扭、不断变幻的前端由最强壮的几只觅食羊组成,他们是“领袖”,是它们和分散在三角形的“主体”上参差不齐的两侧那些最活跃的觅食羊,在石头和灌木丛的缝隙处急切地搜寻着草叶和树叶;而那些小羊羔和孱弱的老母羊懒散地跟在后面,是三角形所谓的“底边”。
快中午的时候,酷热令人难熬;可怜的羊都已气喘吁吁,令人矜怜。它们到每个树荫下都想驻足乘凉。我们则饥渴地透过暗淡但又炙热的日光,搜索白雪皑皑的山峦和溪流,然而视野里什么也没有。映入眼帘的,就是蜿蜒的山麓丘陵。灌木、树和支棱外露的板岩四下散布,使山麓丘陵显得高低不平。这里的树大部分是蓝橡树(Quercus Douglasii),大约30~40英尺高,浅淡的蓝绿色树叶衬托着白色的树皮,在最贫瘠的土壤或者野火烧不到的岩石缝隙中稀稀拉拉地生长着。在很多地方,板岩突兀地耸立在黄褐色的草叶之间,被青苔覆盖的尖锐板岩就像是没人光顾的乱葬岗上的墓石。除了橡树和其他四五种石兰科植物(manzanita)和滨枣属植物(ceanothus),这里山麓丘陵的植被与平原上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我在早春的时候来过这个地区,那时候到处是鸟飞蜂鸣,百花烂漫,俨然是一个迷人的公园。现在,灼热的气候已经使得万物都变得萎靡不振。地面龟裂了;蜥蜴在岩石上四处滑动似的爬行;数目惊人的蚂蚁,微小的生命火花似乎伴着酷热燃烧得更加明亮,它们排着长队奔跑着奋战并收集食物,这时,它们不可遏止的精力正在精彩地扑腾!暴露在如此火烧一样的阳光下,这些蚂蚁居然没有在几秒钟内被烤成干儿,实在是不可思议。几条响尾蛇盘着身子躺在偏僻的地方,但是很少能够见到。一向聒噪喧扰的喜鹊和乌鸦,这会儿也安静了,同羊群混杂在一起站在最阴凉的树下,喙都大张着,翅膀耷拉着,呼吸困难得发不出声来;鹌鹑们也在少数几个微温的碱性池塘附近找到阴凉处躲着不走;棉尾兔(cottontail rabbits)在鼠李属灌木丛的阴凉处蹦来跳去;偶尔还能看到长耳朵的野兔在更为开阔的林间空地上优雅地慢跑。
中午,我们在一片树丛里小憩了一会儿后,继续驱赶着饱受尘熏灰呛之苦的可怜羊群向前翻越灌木丛生的小山。可是,我们一直走着的那条模糊不清的山路在最需要的时候居然消失了,我们被迫停下来,观察周围,辨别方向。那个中国人似乎认为我们迷路了,用洋泾浜英语絮絮叨叨地说着灌木丛太多太密之类的话。那个印第安人则安静地扫视层层叠叠的山脊和峡谷,寻找着出路。在穿越荆棘遍布的丛林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条前往考尔特维尔(Coulterville)的大道。于是在太阳下山前的一个小时,我们就一直在这条路上走,直到找到一座干燥的农场后,才扎营准备过夜。
在山麓丘陵里同一群羊一起露营,简单而又容易,不过与愉快舒适相比倒是大相径庭。直到太阳下山,牧羊人监督着羊群在附近寻找吃的东西。我们其余的人则要做捡柴、生火、煮饭、拆包和喂马等活计。黄昏的时候,疲惫不堪的羊群被赶到营地附近高点的空地上,在那里,它们高高兴兴地挤在一起。每只母羊都找到了自己的小羊,并给它们喂了奶。然后所有的羊都安歇下来,直到早晨都不再需要照料。
随着“开饭了”的一声喊,晚饭开始了。每个人都端着个锡做的盘子,自己动手从小锅和平底锅里面把食物盛出来,一边聊着与露营有关的话题,例如喂羊啊、矿藏啊、丛林狼啊、熊啊,或者聊一些可以大赚一笔的淘金时代的难忘冒险经历。那个印第安人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一言不发,好像他属于另外一个物种。饭吃完了,狗也喂了,抽烟的人靠着篝火抽烟。在吃饱喝足和烟草的作用下,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就像是圣人脸上出现的那种柔和的、入定似的沉思冥想之光。然后突然间,好像从梦境中惊醒似的,每个人叹口气或者咕哝了一句什么,把烟灰从烟斗里磕打出来,打了个哈欠,片刻间注视了一下篝火,说:“好了,去睡觉了。”话音一落就都进了自己的毯子,消失在视线之外。篝火闷烧着,忽明忽暗地闪烁着,一两个小时后才熄灭;星星更加明亮;浣熊(coons)、山狗和猫头鹰不时发出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静谧;蟋蟀和雨蛙(hylus)奏起了欢快的持久音乐,非常和谐完美,犹如夜晚本身的一部分。不协调的仅仅是,不知哪个睡着的人发出的呼噜声,或者是哪些羊因为嗓子里进了灰尘而咳嗽起来。在星光下,羊群像是一床灰色的大毯子。
6月4日
营地在黎明的时候骚动起来。我们的早餐有咖啡、腌肉和豆子,然后大家迅速地洗餐具,打包捆绑。在日出时分,羊的咩咩声到处响起来。母羊刚一起来,小羊羔就蹦蹦跳跳地靠过来,用头顶啊、蹭啊地从妈妈那儿要早餐吃了。等那上千只小羊羔吃完了奶,整个羊群就开始啃起草,散布开来。那些躁动不安的阉羊饿得发慌,先开始行动,但是还不敢离羊群太远。比利、印第安人以及那个中国人拢着羊群,沿着那令人感到疲惫的路往前走,把它们控制在1/4英里的范围内寻觅星星点点可吃的东西。因为好几拨羊群已经在我们之前经过这里,所以,不管是绿色的还是枯干的叶子都鲜有孑遗。我们必须把这饥饿的羊群赶过这些光秃秃的、酷热的山丘,到达大约20到30英里以外的那个最近的绿色牧场。
驮着东西的两匹马由“堂吉诃德”牵着,他肩上扛着沉重的来复枪以防熊和狼的袭击。这一天和第一天一样,酷热难耐又灰尘滚滚。我们翻越一道道坡度平缓的棕褐色丘陵。沿途除了样子奇怪的塞宾松树(Pinus Sabiniana)外,植被与此前的大同小异。这里的塞宾松树要么形成了一丛丛小树林,要么分布在蓝色橡树中间。它们的树干在15~20英尺的高处分出两支或者更多的枝丫,或斜生,或长得几近笔直,上面长着许多凌乱的枝杈和长长的灰色针叶,几乎形成不了什么树荫。就一般长相而言,这种树与其说像松树,倒不如说像棕榈树。松塔大约有6~7英寸长,直径约有5英寸,很重,从树上掉下来以后很长时间都不会腐烂,所以树下的地面上铺满了这些松塔。它们可以用来烧成不错的篝火,富含松脂,照明效果好,仅次于我所见过的好的燃料——玉米穗。“堂吉诃德”告诉我说,印第安掘食族大量收集它们,把里面的松子作为食物。它们的大小以及壳的硬度都和榛子相去无几——供奉众神的食品和燃料,居然可以来自于同一种果实!
与羊群一起穿越山麓丘陵
在加利福尼亚广袤的中央谷(Central Valley)地区只有两个季节——春天和夏天。春天总是伴随着每年的第一场暴风雨开始,这通常都是在十一月间。几个月后,植被妙境毕现:绿色蓊郁中一片花团锦簇。到了五月底,它们又都了无生气,干燥,焦黄,仿佛每一株植物都已经在烤箱里面烘烤了一番似的。
随后,那些懒散委顿、气喘吁吁的羊群和牛群让人赶往凉爽爽、绿油油的内华达山区(Sierra)的高山牧场。我正渴望着这个时候能去山区,但是由于囊中羞涩,实在没有办法想象怎么能维持我的生计。面包问题对于流浪者是件令人烦扰的事儿。我在为吃喝问题焦灼地冥思苦想,甚至努力地认定我可以学会像野生动物那样生活:一、可以这儿拣点种子,那儿拣点浆果来凑足营养;二、可以摆脱金钱和行李的负累,快乐地闲逛和攀缘。就在这时候,德莱尼先生登门造访。德莱尼先生是一位养羊牧主,我曾经帮他打了几个星期的工。他要雇我和他的牧羊人一起赶羊到默塞德(Merced)和托鲁姆涅河(Tuolumne Rivers)的源头——这恰恰是我最朝思暮想的地方。我当时的心情是,只要能让我到山上去,随便什么工作我都愿意接受。因为去年夏天,我在优胜美地(Yosemite)山区亲自领略过山区的绝好景致。德莱尼先生解释说,羊群会随着积雪的融化,慢慢地顺着绵延的林带往高处走,在所到的好的地方停上几个星期。我觉得,这正好能让我以营地为中心,向周围8~10英里为半径的距离多来上几次畅快的短途旅行,研究植物、动物和石头。德莱尼先生向我保证,我有完全的自由留在那儿从事研究。然而,我权衡后判定自己绝对不是做这件事的合适人选。于是我坦率地介绍了我的缺点,承认我完全不了解较高山区的地形,不了解那些我们必须要穿越的河流,那些吃羊的野兽等等;简而言之,我担心熊,山狗(coyotes),河流,峡谷和荆棘遍布、令人容易迷路的灌木丛会让他羊群中的一半或者更多的羊都走丢或丧命。幸运的是,我的这些短处对于德莱尼先生似乎微不足道。他说,重要的是得有一个他可以信任的人,能在营地上监督牧羊人工作时做到尽忠职守。他向我保证,那些看似十分棘手的困难在进程中会自然消失;他还进一步鼓励我说,牧羊人会处理所有的放牧活计,我可以研究植物、岩石和风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而且他还要亲自陪我们到第一个主营地去,以后还会隔三差五地到更高的营地探望我们,补充供给,看我们的生活如何蒸蒸日上。于是我决定前往,虽然在看到那些憨羊从家里狭窄的羊圈门中一只一只蹦出来,让主人清点数目的时候,心里仍然忐忑不安,担心着,这2 050只羊中有不少会再也回不来了。
我非常幸运,得到一只优秀的圣伯纳德犬(St. Bernard)当伙伴。他的主人,与我只是有泛泛之交的一位猎人,听说我夏天要到内华达山区去,就马上跑来,求我带上他最钟爱的狗——卡洛(Carlo)一起上路。因为他担心如果卡洛不得不在平原地区度过整个夏天,这里的酷热会要了它的命。“我相信你一定会好好待它,”他说,“我也担保它一定会对你有用。所有的山区动物它都熟悉,它会守着帐篷,帮你管羊,在哪一方面你都会发现它既能干又忠诚。”卡洛知道我们在谈论它,它观察着我们的脸,聚精会神地听我们讲话,甚至让我感觉它听懂了这些话。我叫着它的名字,问它愿不愿意跟我走。它直视着我的脸,眼睛里闪烁着奇妙的灵性光辉,然后转向它的主人。它的主人朝我挥了挥手,允许我带走它,又爱抚地轻轻拍拍它,跟它道别。于是它就安静地跟着我走了,似乎它参透了我们所有的对话内容,并且一直就和我熟识着呢。
1869年 6月3日
今天早晨,我们的食品、露营用的水壶、毯子、花草标本轧制器等都在两匹马的背上捆绑停当。羊群朝着茶褐色的山麓丘陵行进,我们也在滚滚飞尘中从容前行。德莱尼先生个子高高,瘦骨嶙峋,他那像被刀削过的鲜明侧面轮廓看起来很像堂吉诃德。他在前面带领着驮载用品的马,紧随着的是高傲的牧羊人比利,一个中国人和一个掘食族印第安人(digger Indian)头几天要帮我们在灌木丛生的山麓丘陵里赶羊行进。我跟在后面,腰带上拴着一本笔记本。
我们出发的农场在托鲁姆涅河的南面,靠近法兰西沙坝(French Bar),那里变质的含金板岩构成的山麓丘陵,往下延伸到中央谷积层矿的地形之下。我们才刚刚走过1英里,羊群中一些领头的老羊就开始时而奔跑,时而向前张望,这一过程表现出来的急不可耐和兴致勃勃的神情让人们看到,它们是想起了去年夏天享用过的甘美牧草。霎时,整个羊群似乎都因为希望而躁动起来。母羊呼唤着小羊,小羊回应着,声调里美妙地带着人类的绸缪情意,它们温情脉脉、颤颤巍巍的叫声因为匆匆拽食了满嘴枯草而时断时续。羊群汹涌似的漫向山坡,在这片扰攘的咩咩叫声中,每只母羊和小羊都能辨认出彼此的声音。一旦哪只疲倦的小羊在灰尘滚滚中半睡半醒,没能回答它妈妈的呼唤,母羊就会飞奔着穿过羊群,回到小羊最后一次回应母亲呼唤的地方。母羊拒绝任何抚慰,直到最终在1 000只小羊中找到她的那只才安定下来,虽说在我们眼中,羊的样子都一个样儿;在我们耳中,羊的咩咩叫声也没有什么两样!
羊群以大约每小时1英里的速度前行,分散成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底部宽约100码,长约150码。歪歪扭扭、不断变幻的前端由最强壮的几只觅食羊组成,他们是“领袖”,是它们和分散在三角形的“主体”上参差不齐的两侧那些最活跃的觅食羊,在石头和灌木丛的缝隙处急切地搜寻着草叶和树叶;而那些小羊羔和孱弱的老母羊懒散地跟在后面,是三角形所谓的“底边”。
快中午的时候,酷热令人难熬;可怜的羊都已气喘吁吁,令人矜怜。它们到每个树荫下都想驻足乘凉。我们则饥渴地透过暗淡但又炙热的日光,搜索白雪皑皑的山峦和溪流,然而视野里什么也没有。映入眼帘的,就是蜿蜒的山麓丘陵。灌木、树和支棱外露的板岩四下散布,使山麓丘陵显得高低不平。这里的树大部分是蓝橡树(Quercus Douglasii),大约30~40英尺高,浅淡的蓝绿色树叶衬托着白色的树皮,在最贫瘠的土壤或者野火烧不到的岩石缝隙中稀稀拉拉地生长着。在很多地方,板岩突兀地耸立在黄褐色的草叶之间,被青苔覆盖的尖锐板岩就像是没人光顾的乱葬岗上的墓石。除了橡树和其他四五种石兰科植物(manzanita)和滨枣属植物(ceanothus),这里山麓丘陵的植被与平原上的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我在早春的时候来过这个地区,那时候到处是鸟飞蜂鸣,百花烂漫,俨然是一个迷人的公园。现在,灼热的气候已经使得万物都变得萎靡不振。地面龟裂了;蜥蜴在岩石上四处滑动似的爬行;数目惊人的蚂蚁,微小的生命火花似乎伴着酷热燃烧得更加明亮,它们排着长队奔跑着奋战并收集食物,这时,它们不可遏止的精力正在精彩地扑腾!暴露在如此火烧一样的阳光下,这些蚂蚁居然没有在几秒钟内被烤成干儿,实在是不可思议。几条响尾蛇盘着身子躺在偏僻的地方,但是很少能够见到。一向聒噪喧扰的喜鹊和乌鸦,这会儿也安静了,同羊群混杂在一起站在最阴凉的树下,喙都大张着,翅膀耷拉着,呼吸困难得发不出声来;鹌鹑们也在少数几个微温的碱性池塘附近找到阴凉处躲着不走;棉尾兔(cottontail rabbits)在鼠李属灌木丛的阴凉处蹦来跳去;偶尔还能看到长耳朵的野兔在更为开阔的林间空地上优雅地慢跑。
中午,我们在一片树丛里小憩了一会儿后,继续驱赶着饱受尘熏灰呛之苦的可怜羊群向前翻越灌木丛生的小山。可是,我们一直走着的那条模糊不清的山路在最需要的时候居然消失了,我们被迫停下来,观察周围,辨别方向。那个中国人似乎认为我们迷路了,用洋泾浜英语絮絮叨叨地说着灌木丛太多太密之类的话。那个印第安人则安静地扫视层层叠叠的山脊和峡谷,寻找着出路。在穿越荆棘遍布的丛林之后,我们终于发现了一条前往考尔特维尔(Coulterville)的大道。于是在太阳下山前的一个小时,我们就一直在这条路上走,直到找到一座干燥的农场后,才扎营准备过夜。
在山麓丘陵里同一群羊一起露营,简单而又容易,不过与愉快舒适相比倒是大相径庭。直到太阳下山,牧羊人监督着羊群在附近寻找吃的东西。我们其余的人则要做捡柴、生火、煮饭、拆包和喂马等活计。黄昏的时候,疲惫不堪的羊群被赶到营地附近高点的空地上,在那里,它们高高兴兴地挤在一起。每只母羊都找到了自己的小羊,并给它们喂了奶。然后所有的羊都安歇下来,直到早晨都不再需要照料。
随着“开饭了”的一声喊,晚饭开始了。每个人都端着个锡做的盘子,自己动手从小锅和平底锅里面把食物盛出来,一边聊着与露营有关的话题,例如喂羊啊、矿藏啊、丛林狼啊、熊啊,或者聊一些可以大赚一笔的淘金时代的难忘冒险经历。那个印第安人总是在不起眼的地方一言不发,好像他属于另外一个物种。饭吃完了,狗也喂了,抽烟的人靠着篝火抽烟。在吃饱喝足和烟草的作用下,他们脸上呈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平静,就像是圣人脸上出现的那种柔和的、入定似的沉思冥想之光。然后突然间,好像从梦境中惊醒似的,每个人叹口气或者咕哝了一句什么,把烟灰从烟斗里磕打出来,打了个哈欠,片刻间注视了一下篝火,说:“好了,去睡觉了。”话音一落就都进了自己的毯子,消失在视线之外。篝火闷烧着,忽明忽暗地闪烁着,一两个小时后才熄灭;星星更加明亮;浣熊(coons)、山狗和猫头鹰不时发出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静谧;蟋蟀和雨蛙(hylus)奏起了欢快的持久音乐,非常和谐完美,犹如夜晚本身的一部分。不协调的仅仅是,不知哪个睡着的人发出的呼噜声,或者是哪些羊因为嗓子里进了灰尘而咳嗽起来。在星光下,羊群像是一床灰色的大毯子。
6月4日
营地在黎明的时候骚动起来。我们的早餐有咖啡、腌肉和豆子,然后大家迅速地洗餐具,打包捆绑。在日出时分,羊的咩咩声到处响起来。母羊刚一起来,小羊羔就蹦蹦跳跳地靠过来,用头顶啊、蹭啊地从妈妈那儿要早餐吃了。等那上千只小羊羔吃完了奶,整个羊群就开始啃起草,散布开来。那些躁动不安的阉羊饿得发慌,先开始行动,但是还不敢离羊群太远。比利、印第安人以及那个中国人拢着羊群,沿着那令人感到疲惫的路往前走,把它们控制在1/4英里的范围内寻觅星星点点可吃的东西。因为好几拨羊群已经在我们之前经过这里,所以,不管是绿色的还是枯干的叶子都鲜有孑遗。我们必须把这饥饿的羊群赶过这些光秃秃的、酷热的山丘,到达大约20到30英里以外的那个最近的绿色牧场。
驮着东西的两匹马由“堂吉诃德”牵着,他肩上扛着沉重的来复枪以防熊和狼的袭击。这一天和第一天一样,酷热难耐又灰尘滚滚。我们翻越一道道坡度平缓的棕褐色丘陵。沿途除了样子奇怪的塞宾松树(Pinus Sabiniana)外,植被与此前的大同小异。这里的塞宾松树要么形成了一丛丛小树林,要么分布在蓝色橡树中间。它们的树干在15~20英尺的高处分出两支或者更多的枝丫,或斜生,或长得几近笔直,上面长着许多凌乱的枝杈和长长的灰色针叶,几乎形成不了什么树荫。就一般长相而言,这种树与其说像松树,倒不如说像棕榈树。松塔大约有6~7英寸长,直径约有5英寸,很重,从树上掉下来以后很长时间都不会腐烂,所以树下的地面上铺满了这些松塔。它们可以用来烧成不错的篝火,富含松脂,照明效果好,仅次于我所见过的好的燃料——玉米穗。“堂吉诃德”告诉我说,印第安掘食族大量收集它们,把里面的松子作为食物。它们的大小以及壳的硬度都和榛子相去无几——供奉众神的食品和燃料,居然可以来自于同一种果实!
基本信息
- ASIN : B08CV6SRMY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第2版 (2020年7月13日)
- 出版日期 : 2018年8月1日
- 品牌 : 新经典文化
- 语言 : 简体中文
- 文件大小 : 772 KB
- 标准语音朗读 : 未启用
- X-Ray : 未启用
- 生词提示功能 : 未启用
- 纸书页数 : 101页
- 亚马逊热销商品排名: 商品里排第35,838名Kindle商店 (查看Kindle商店商品销售排行榜)
- 商品里排第7,137名现当代小说
- 用户评分:
买家评论
4.1 颗星,最多 5 颗星
4.1星,共 5 星
31
买家评级
评分是如何计算的?
在计算总星级评分以及按星级确定的百分比时,我们不使用简单的平均值。相反,我们的系统会考虑评论的最新程度以及评论者是否在亚马逊上购买了该商品。系统还会分析评论,验证评论的可信度。